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杨涵之楷书作品欣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大图片 标签:楷书作品 楷书作品欣赏 ;杨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楷书手卷标签:楷书作品 楷书作品欣赏 ;标签:楷书作品 楷书作品欣赏...
清劉墉行書詩卷,23.4x234.6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文章所属专题:刘墉书法;该文章所属专题:刘墉书法;釋文:禪。本志慕求佛。有時思得仙。亦知春色好。終愛月(點去)夜光圓。龍虎何勞伏。人牛莫放眠。華嚴寶樓閣。彈指浩無...
猴年春联欣赏--集田英章楷书字体版春联书法作品,用简洁而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我们美好的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装点门面,增加喜庆气氛。田楷集字五言春联 该文章所属专题:田英章书法标签:春联 猴年春联 春联书法作品 ; 该文章所属专题:田英章书法标签:春联 猴年春联 春联书法作品...
刘金才 1940年2月23日生,陕西省三原县人,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世界文化艺术大学名誉校长。标签:书法 签名 书法签名欣赏...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十九幅佳作欣赏标签:书法 书法作品 作品展 ;标签:书法 书法作品 作品展 ;标签:书法 书法作品 作品展 ;标签:书法...
清代陆田书法拓片欣赏《登泰山诗刻》陸田撰并書登泰山詩刻,草書原刻,泰安,未托裱,墨紙尺寸:39 x 70厘米。題款作:乙未夏四月廿日松陵陸田周相識,民國拓本。标签:登泰山 书法拓片欣赏 ;标签:登泰山 书法拓片欣赏...
崔寒柏书法册页《陶翁桃花源记》崔寒柏1963年生人。1976年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高镜明教授、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曾任美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美国兰亭笔会秘书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天津书协理事。 标签:崔寒柏书法 ; 标签:崔寒柏书法...
清史滿漢大臣列傳第九十七冊:紀昀列傳,清內府朱絲欄寫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原上海书协秘书长王伟平书法作品欣赏王伟平1942年生,浙江定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上海市书协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日本书道学院顾问。标签:上海书协 王伟平书法 ; 标签:上海书协 王伟平书法...
明代陈继儒行书欣赏《酒赋》,高清书法图片16张。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人。陈继儒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并喜爱戏曲、小说。陈继儒书法学苏轼、米芾,赞同书画同源。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标签:行书欣赏 高清书法图片 ;标签:行书欣赏 高清书法图片...
娄坚(1567—1631),字子柔,明嘉定 (今上海市)人,祖籍长洲,博学多艺,乡里推为大师。娄坚擅长书法。早年他学习钟繇、王羲之的字,晚年乃改学苏轼,一洗柔媚之习。当时社会上十分推重流行董其昌的书法,而娄坚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董氏的书法秀整有余,而苍劲不足。越至晚年,娄坚的书法成就越高。他的书法作品被人们称为“天下绝妙”。明末大学者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说:娄坚“书法妙天下,风日晴美...
晋代王羲之草书欣赏《胡桃帖》两种,6行,49字。《右军书记》著录于《来禽帖》后。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 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羲之书法标签:胡桃帖 王羲之草书...
清开国状元傅以渐书法手迹欣赏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严。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知名学者、史学家。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他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1657年(顺治十四年)冬,因皇太后生病,两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于三日之内处理完毕,受到顺治皇帝奖誉。他曾扈从顺治出行,在骑...
王履吉楷书第五册《战国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宠书法;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宠书法;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宠书法; 釋文...
艺术大师吴昌硕书法作品欣赏吴昌硕 (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 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吴...
程君房云来宫阙墨
书画尺寸对照与换算
初学者怎么样挑选毛笔
兰台精英墨
叶公侣乐志图墨
【书画小课堂】一分钟学会中国画分类
文房四宝:珊瑚色开化纸
早期的墨
中华名砚欣赏
【隋唐五代】欧阳询《用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