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百香果 点击 :

今天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的特定称谓,也不仅仅意味着相关实践的具体产物,在当今社会它也早已不仅仅限于“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这样的称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视野中最具典型性和历史感的内容,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与其相伴,并对于自身进行着不间断的改造——一个设计词汇逐渐从“想”到“做”的变化,原本就是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认识,因为在设计产生的最初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关联性之强,甚至达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在那个阶段所产生的设计产物都绝对化地具备“想”与“做”高度合一的特性。“工匠”与“设计师”这两种身份的硬性划分应该是在近代设计阶段,加工制造业逐渐从手工工场的方式向机器大工业方式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性。这种“时代特性”可以进一步地被理解为人类在思维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进步:

首先,思维的进步。

不能武断地认为设计被现实地分解为“想”和“做”这两个部分,并按照学科和专业的方式进行相关实践者的培养就是设计异化的一种表现,毕竟在设计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仅就“实践行为”来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陋到精细就是一种必然,而这种进步必定是以多元的实践者和多样的实践内容以及多元的实践组成成分为基础的。所谓“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各类实践日渐形成并强化的复杂多元为表征的。从良性化的角度来看,在“复杂多元”的背后是实践环节各个组成成分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的显性提升,以及由此连带产生的实践总体水平的提高。放置在具体的设计实践行为及其产物中来看,这种情况就变得非常清晰了:比对原始时代的陶器与近现代的陶器,除了名词称谓上的一致外,仅从表面上的制造工艺、材料、形态、适用范围等内容来看,就已经呈现出古与今的天壤之别。即使是史前时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最为精美的马家窑彩陶,也仅仅是在纹饰的创造和应用上令我们感到惊叹,而作为日常使用的器物所带给后人的感受就绝不能使用“令人惊叹”之类的表述。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设计不断伴随人类社会往前演进的过程中不胜枚举,设计产物作为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最具视觉直观性的内容,既客观地展现着现实社会的真实样态,又客观地成为不同时代之间进行比对的标尺。这种标尺不仅仅针对设计产物的本身,而且反映出人类思维意识的阶段性变化,表面上谈到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在这种客观标尺的作用下变得极其直观和鲜活。

其次,行为能力的提升。

设计的不断发展演进,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人类行为能力的不断提升,透过实践行为中“条理性”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感知这种“提升”。

萌芽期:条理性缺失——由于条理性能够体现出设计实践中的工作程序,因此条理性的缺失,导致了早期设计实践中“制作”与“设计”这两个方面的合一,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混乱——其所反映出的“在材料中探索形态与使用之间的对应”,就说明了具体实践行为并不是在“计划成熟于胸”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如此,那么最终的产物也并不可能是意料之中的样子,其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是绝对的。这种极其类似于现代意向性艺术创作的设计实践,虽然在后来的设计实践中并未完全消失,但的确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直至设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类别,这种情况才逐渐被终结;

发展期:条理性逐渐产生,并渐趋明晰——设计逐渐被认知为包含了从“想”到“做”再到“结果”(产物)的全过程,其中无论是“想”还是“做”抑或是“产物”,都在一定的语境下被界定为“设计”,虽然从本质上看,它们都不能单独成为完整的设计概念,只有这几部分组合起来,才是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设计”,但这种多元相加而成的设计概念,还是明显展现出人类设计认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这种认识还被最大限度地与现实实践相对应,大量的产物也据此而被创制产生,“设计改造人类生活并创造先进的生活文化”成为相应的理念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成熟期:条理性被应用于对设计的再思考——设计的理性色彩因此凸显。从系统科学的视域来看,“设计”范畴中的任何阶段性的认识,任何阶段性的产物,都不过是人类“有关设计整体认知”的局部,对人类而言,有关设计的理解并不存在终极的结果,随着实践行为的不断延续,相应的设计认识和具体产物也始终呈现立足现实否定以往的态势,这一点自其产生直至成熟都不曾改变,即使是今天,透过种种现象,从设计的专业属性来看,依然能够清晰看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人类的进化原本就是以行为能力的提升作为一种重要的体现,设计作为人类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可以最大程度地成为观照人类进化的重要窗口。总的来讲,人类早期的设计行为感性远多于理性、盲目性远大于目的性、混乱性远胜于条理性,这些情况在客观上反映了史前人类设计的真实水平。当然,以近现代设计阶段的标准所作出的上述评判并非是对于以往的设计进行否定,相反,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有关人类设计发端的评价,来对照随后不断出现的人类设计的各个阶段。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 | 美术趣闻

高兴,博士,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无锡太湖学院客座教授。先后获得江南大学文学(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江南大学工学(产品系统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设计师协会(CDA)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包豪斯文化艺术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拼布色彩与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理事、研究员,成都蓉城美术馆学术主持、特约评论家。

出版有《新设计理念》《设计概论》《设计伦理研究》《设计问道》等专著7部,在《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理论学刊》等CSSCI刊物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篇,EI及ISTP双检索论文2篇,ISTP检索论文3篇。2012年荣获首届中国当代美术文献奖;2014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

相关文章

  • 禅林戏墨 浅唱清欢[图文]
    禅林戏墨 浅唱清欢[图文]

    赵邦尧-水墨荷花作品文/楚寻欢青年画家赵邦尧长于水墨写意,他笔下的荷叶墨色干、湿、浓、淡、焦润色丰富多变,时柔软婀娜,时遒劲而富张力,简约而空灵,竹兰花草逸趣盎然,柔缓而不失苍劲。其山水荒寒萧疏、劲松倔傲,怪石崚峋,笔墨简朴豪放,仰塞之情溢于纸素。他的画有几分含道映物的斑驳古意,又有几分朴拙自性的清凉之韵,纵横排宕,自成天地。赵邦尧-水墨花鸟作品赵邦尧自幼浸淫在传统文化与水墨之间,虽然大学...

    16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顾一指:给刘小东提一言[图文]
    顾一指:给刘小东提一言[图文]

    刘小东即使当代艺术在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机构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是,如果它进入不了中国公立美术馆(含博物馆,下同)的收藏序列,一些艺术家自我感觉多少有点散仙的意思,仿佛一支游击队哪怕战绩再好也没能成为正规军,总有几分自卑在内。这很可能是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在本届两会上提案《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的精神初衷,当然,这只是猜测。当代艺术在中国,是缺乏传统传承根源的。可以这么说,当代艺术是横切进...

    55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谁是艺术家?[图文]
    谁是艺术家?[图文]

    我跟隋先生比较有缘分。2001年,那时候我刚来美院读书,我的舍友正好是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我记得那一年美院刚搬到望京新校区,当时美院所有的室外空间都布满了雕塑,宿舍楼前边就放着隋先生的“恐龙”。当时我就和身边的朋友说:“这件作品有意思!”他问:“为什么有意思?”我说:这是一个现成品的放大(隋先生的“恐龙&rdqu...

    129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艺术家秦风:以笔为剑的侠客[图文]
    艺术家秦风:以笔为剑的侠客[图文]

    艺术家秦风我通常会用“水墨”这样一种语言形式和表现形式,来作为主体创作的基本特征,但我应用的材料实际上是离开了传统定义的水墨材料的,笔墨纸砚,我已经完全离开了。本刊特约记者黄楚斯1961年生于新疆,1996年受德国柏林市政府邀请任艺术大使,曾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2006年创建北京当代艺术馆。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当代艺术研究员。“...

    117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画室:画家神圣的创作空间[图文]
    画室:画家神圣的创作空间[图文]

    塞尚的画室入口画室是画家的创作空间,此空间是作用于画家兴奋自由地创作,而与此作用相符的其他均是在画家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的。画室也是画家自我或是师生之间艺术活动空间与时间的记忆证明。古今中外的画室,有些朴实,有些严肃,有些正故事,有些小花边儿,但更多的是画家神圣的创作空间,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年幼的时候就听到过“画室”的说法,倒不是谁有意讲给我听,只是大人之间的谈话之中提...

    10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他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

    7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迷失在威尼斯,迷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迷失在威尼斯,迷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封面用图:观众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中,欣赏英国艺术家杰里米·戴勒(JeremyDeller)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开展之际,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蜂拥而至,以至于“普通话几乎成为(威尼斯)主要语言了”。曾是威尼斯中国馆赞助者的戴志康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回顾了2005年前往威尼斯的情景:“我在威尼斯看各种各样的当代艺...

    13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黄专:当代艺术的尊严只能靠研究获得[图文]
    黄专:当代艺术的尊严只能靠研究获得[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年10月13日《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个人神学——王广义艺术回顾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前,策展人黄专与艺术家王广义、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一同接受了媒体的群访,就展览的策划筹备、艺术家个案研究方法、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问题加以阐述。99编辑特将黄专老师的解答整理成文以供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一里程碑式的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王广义是最有标志性的艺术家...

    152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为何爱葬礼?张浩孩子的尸体,拥挤的人群,局促的巷子,悲痛和哭泣,阳光和苍白。又是一张令人无法从悲伤的基调中走出的照片,正如多年来无法舒缓的巴以关系;又是一张拍摄葬礼获得“荷赛”年度大奖的照片,正如21世纪以来战争的新闻仍不时占据报纸的头版。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WPP,因该项目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媒体...

    2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审美首先是一种价值立场[图文]
    审美首先是一种价值立场[图文]

    随着美的外延无休止地扩大,美的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美的受众面对同台亮相的各种品质的美,几乎无所适从。审美的多元化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审美的背后是人,是一个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成长和演化的人。因而审美首先应该是一种人的价值立场。不同的价值立场决定了审美的不同品质——华丽与质朴、丑恶与美善、张扬与内敛、虚伪与真诚、低俗与高雅……自古以来,崇...

    13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标新贵有新知:熊任望的书法艺术[图文]
    标新贵有新知:熊任望的书法艺术[图文]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书协主席林岫为本刊题词本报记者续鸿明“什么是书法?难道仅仅是把字写得漂亮吗?难道仅仅是有一些人喜欢自己的字,不断地有人来索求吗?或者是不断地让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吗?熊任望先生的作品,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书法这一命题。那就是他生命力的洋溢,是一个书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压抑环境下的生命飞扬传递到社会,感染每一个阅读者。”河北作家阿宁在一篇文章中这...

    10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大师泛滥乱象背后[图文]
    大师泛滥乱象背后[图文]

    “大师”泛滥乱象背后当前“非遗大师”成为一个出镜率较高的词语,但严格来说,在现今的市场中并没有任何机构评选过“非遗大师”,这个原本不存在的称号已然成为工艺品作者抬高产品身价的方式,大师评选标准的缺失也给人可乘之机,与市场层出不穷的“大师”相对应的,却是“大师”名号含金量的逐渐衰...

    77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书法家宋宝璋 古稀之年公园地书授人以技[图文]
    书法家宋宝璋 古稀之年公园地书授人以技[图文]

    书法家宋宝璋“练地书有四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广交朋友、提高技艺。”这是淄博市书法爱好者宋宝璋对地书的概括。宋大爷今年68岁,打小就爱好书法,退休后更是精于研究,练书法已有50个年头。对书法的热爱使宋老不仅在家练,出门也练,他从1998年开始练地书,由于天天出现在公园广场,过往行人都知道他,现在宋老已是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一提到他,见过的...

    173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森霖:任何时候岭南画派画家都应该自信[图文]
    张森霖:任何时候岭南画派画家都应该自信[图文]

    ■画坛宗师梅社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张森霖——如果有时光机,今天的我们或可回到清末时期的纯阳观,见证岭南画派的先驱“二居”(居巢、居廉)以及众多文人在观中遍植梅花、唱咏诗词、结社雅集的盛况;又或可回到民国时期,看到“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梅社”带徒写生作画的风潮。对于和岭南画派的诞生有...

    132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由于这个“美”的故事,世人知道了唐寅爱画仕女画,但是唐寅画作“美”之所在却很少受当代人关注。当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跳槽、忙于购房购车、忙于建家立业、忙于旅游、忙于沉迷网络世界、忙于各种疯狂的新玩法;文化人则更忙,忙于拉建各种关系、忙于加入各种协会、忙于吃喝应酬、忙于走穴...

    144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