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见仁见智说见地 真心真意谈真知[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静静 点击 :

见仁见智说见地 真心真意谈真知 | 美术文摘

编者按:5月15日,“江南忆——李波花鸟画展”开幕式结束后,紧接着举行了由李波的恩师、杜曼华先生作为学术主持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笔墨语言、传承创新、个人风格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了对李波花鸟画的认识和评价。今天,刊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和记者的采访,以飨读者。(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肖峰(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浙江省美协原主席、中国美院原院长):

李波的作品,最可贵之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看他的画展,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源于现实生活,素材才能源源不断。比如玉米,过去文人画中极少见,李波画来让人感到亲切,尤其是北方人在南方看了,能引起对家乡的思念。还有,他把江南意趣和齐鲁画风完美结合起来,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看后耳目一新。

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院院长):

这几年,中国的大写意画发展很难,因为前面的大师太多了,很难超越。李波的画结构意识较强,有一股生机在里面。他一定深入揣摩过潘天寿先生作品的大格局、大造型,潘先生作品中的磅礴之气,在李波的画中能看得出来。尤其是构图上的造险、破险,体现得非常清楚。李波的那些小扇面,用笔简练,有些造型像石头,尺幅不大但画出了大格局。

梁平波(中共浙江省委原副书记、著名画家):

李波老师在花鸟画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既吸收了传统绘画的营养,又把很多有现代感的元素融入画面中。他的画,禽鸟种类比较多,在处理禽鸟的动态、神态方面独树一帜,很有特色。他到母校举办画展,带来的这些作品和展现出来的画风,会对美院师生有所触动,他是美院众多校友中很有成就的一位。

孔仲起(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的大画大气磅礴,气势夺人。把5张8尺的宣纸拼在一起,仅是这么大的尺幅,很多画家就不敢轻易动笔。李波不仅画了,还能把结构、笔墨、画面交代得清清楚楚,气势很壮,很难得,很大气,有霸气。祝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吴山明(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我从美术报上早就看到李波的作品了,觉得画得这么好,但没想起这个李波是谁。他在美院上学时叫李寿庆,那时我在美院任教,就认识他。今天看了李波的画展,才知道当年的李寿庆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他很注意吸收不同的艺术营养,画面既有传统元素,也有现代构成元素,既有浙派的影子,也有齐鲁大地的风采。继承传统又广泛吸收,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这是李波的高明之处。

卓鹤君(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画的禽鸟种类很多,鸟的造型、动态有点拟人,像人在跳舞,很有生活情趣。从李波的作品看,他的传统基础是很好的,他又是善于创新的。美术美术,一个是美,一个是术。李波很敏感,他能用技术把最美的瞬间捕捉住。李波的作品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说明他心态很宽亮,这也包含着他的艺术追求。

杜曼华(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是我的学生,上学时他在班里水平就是最高的。他很勤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这不是偶然的。他在画画方面,脑子特别灵光,吸收东西特别快。时隔40多年,我再次看到他的作品,他既有传统的功夫,又有新的创造。他画得比较随意、轻松,有一定的装饰味道,把花鸟的精神状态画出来了。他画得轻松,让人看了也很轻松,给人美的愉悦。

何水法(著名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作为一个画家,作品首先应该反映生活,反映时代,而不是小情趣,不是笔墨的把玩。李波先生画的一花一鸟都是源于生活,他没见过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他从来不画,比如凤凰。画鬼容易画人难,没见过的东西,怎么画都行。李波的素材源于生活,一是有亲切感,二是增加了绘画难度。李波画得很轻松,可见他的积累和功夫。

钱晓芳(中国美院党委书记):

首先感谢李波老师在古稀之年,回母校举办个人画展,给美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观摩的机会。看了李老师的画展,第一个感觉是雅,用色淡雅;第二个是松,画得比较放松;第三个是大气,特别是有很多大画,很气派。李老师这么大年龄了,还能创作出这么多好作品,不容易,美院为他骄傲。祝愿李老师艺术之树常青。

王赞(中国美院副院长、教授):

我和李波老师都是扬州人,又都在中国美院上过学,这让我在心理上对李老师有一种亲切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大气、很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蓬勃向上的精神,让人看了很舒服。他的画,用线、用墨、用色都很讲究,构图新颖,是对浙派艺术的发扬光大。

宋建明(中国美院副院长、教授):

李波是我的学长,他有这样的业绩,我为他感到高兴。他的作品有天生的情趣和幽默感。他用笔有股拙气,形成鲜明的画面控制力。他的作品画面很大但不空,这是很难把握的。他的笔墨有浙派的血脉,又有山东人的粗犷,显示出他艺术多样性的特征。他画的梅、鹤,都是传统题材,但他在这些传统题材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技巧。

金一德(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个人面貌是艺术的生命。如果你的绘画题材、笔墨语言、构图形式都是照搬前人的,你画得再好,但永远是别人的东西,不会有自己的地位。李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自己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李波的就是李波的,不同于别人。

钱大礼(著名花鸟画家):

李波的基础非常好,他的画很有生活。作为画国画的画家,需要长期积累,我今年88岁了,感到自己刚刚开始。李波今年72岁,这个年龄正是更上一层楼的阶段,他可以画得更疯狂、更狂野一点。既要放开,又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李波具备了这个基础,他的画还会有巨大的提升。

吴德隆(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上学时我印象很深,他很用功,能有这样的成就,很不简单。花鸟画的程式对人的束缚很厉害,艺术的生命在于发展、创造、有独到的个性,他的画都是来自生活,取材、处理有特色。他画面的黑白灰、点线面,与西洋绘画的形式法则、美的规律已经融合起来。他用的淡墨比较多,很雅致,很有情趣,给人美的享受。他的很多画,实际上是在画自己。

宋浩霖(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能画得这么好,作为老师感到很欣慰。李波学过染织专业,懂得工艺美术,工艺美术非常注重形象,有了形象才有思维,有了思维才有想象,所以看李波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国画。他画的禽鸟特别注重动态,动态就是一种形象思维。他的笔墨酣畅淋漓,很有气势,做到了气韵生动。对一个画家来说,这是很难得、很可贵的。那些纯粹学国画的人不一定能画出他这种气韵来。

高照(中国美院教授,美术报社原副社长,美术评论家):

如果说南北画风的融会,形成了李波画品的特质,那么,显示在作品的陈设布局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则成了他画品的最大特色。画面上,图像符号的位置经营,其构图具显了现代平面的构成。图形的点线块面,强调了线之粗与细的交集,面之黑与白的分割,十分讲究美的形式法则之运用与处理。这种意识的现代性、审美感,由于能与它画相左而显个性。

潘鸿海(著名画家、浙江画院原副院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波先生在中国美院学习过,又在山东长期生活,他在艺术上南北兼容,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他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气,这与山东、与山东人的性格有关系。他的画很真诚,画出来是那样自然,没有强迫自己的东西。花鸟画创作是非常难的,李波这样的画展,不仅在杭州,就是在全国也很少见。

程宝泓(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的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墨很纯正,没有花俏的东西。他画得很疏朗,不太追求那些很深远的东西,既是很传统的,又是很现代的,中国画画到最后,格调是最重要的。李波先生非常注重这一点,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冯罗铮(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的画,已经不是大作了,而是鸿篇巨制。他的画,有传统,有现代,有构成的元素。李波的每一种禽类都画得非常精彩。我没有想到,他画的熊猫那么有情趣,不同于一般画家。他的画非常有个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底很深,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说是“种下的是松树,开出的是牡丹”。

蔡小丽(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他高就高在吸收了浙派艺术风格的特色,又有自己的创造。美院美术馆经常有画展,但像李波这样精炼的、传统的又有现代气息的画展很少见。现在很多画家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狂躁的、肤浅的,而李波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向上,充满朝气和情趣,把生活中的美展现给人们。他给老师争了光,给母校争了光。

徐家昌(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我也是画花鸟的,画花鸟的不少,但有建树的不多,因为花鸟画太难了。为什么难呢?因为花鸟是不变的,要创新很难,要突破前人的成就很难。李波老师的传统功底深厚,但他的画没有古气,同样是画鹤、画鸡鸭鹅,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说明他很注重观察,作品很有生活。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对一个画家来说,这是最难得也是最可贵的。

黄发榜(著名画家,中国美院创作领导组副组长、教授):

潘天寿的画,笔墨很老辣。李波的作品显然有潘天寿的痕迹,但是又有自己的创新。对一个画家来说,最可贵之处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不等于随便创新,和别人不一样,让人能够接受、觉得舒服,这才是高手。李波老师的画,笔墨畅快、轻松,让人看了觉得心里亮堂、清新、干净,这太难得了。他现在到了好好总结自己的时候了,有什么风格特点、哪些传承创新,以后向什么方向发展?总结了这些,他就可以开宗立派,就叫“李波派”,这些就是李波派的特点。

陈守烈(著名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先生的画,一看就知道传统的底子很好,基本功很过硬。继承传统不是循环往复,是需要创新的。李波的画已从传统中跳了出来,有自己的面貌。他造型很严谨,寥寥几笔,禽鸟的神态就出来了,说明他笔墨提炼功夫很好。他画的鸡、鹰、荷,都很拿手,各种形态的都有,很有特点,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他人,简洁大方,疏密、浓淡处理非常到位。

丁茂鲁(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美协理事):

浙江的花鸟画家我知道的不少,也都见过他们的作品。看了李波先生的画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有浙派的韵味,又有新的发展。他的造型和笔墨是统一的,他非常注重用线,线条的金石味很浓。他用色也很讲究,色彩不多,主要是胭脂、赭石、花青这么几种,但都用得恰到好处。

叶尚青(中国美院教授,潘天寿先生入室弟子):

浙江的花鸟画基本上还是走吴昌硕的路子,而李波的画已经与浙江花鸟画拉开了距离,他从传统中来,又脱离开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李波花鸟画的笔墨味道很到位。他造型能力很强,这从他的用线上能够看出来。

任道斌(中国美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江南出才子,山东出圣人,扬州出奇人”,李波先生是扬州人,在杭州上过学,在山东工作,这三个地方让他的作品有了南北交融的风格。中国画的评判标准可以概括为5个字“正、大、雅、静、逸”。正,就是笔墨很正,一看就是中国画;大,是指气度大,心胸要开阔,对生活很热爱;雅,画的题诗要好;静,作画时心里很安静,不浮躁;逸,就是自由,笔头比较松,不做作。这5点李波先生完全做到了。

施慧(中国美院教授):

看了李波老师的画,很感动。毕业这么多年,他还想着回母校举办展览,很不容易。李波老师画得非常轻松,他有长期的实践,完全是从生活中寻求素材,很多画构图很新颖。李老师当初学染织,染织强调写生,而写生对国画创作又有巨大帮助。李老师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的学养密不可分。

张谷旻(中国美院国画系副主任):

15年前,我有幸与李波老师在淄博相识。当时一说是校友,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从艺术上看,李波老师受浙美影响很深。15年后,他的画变化很大,他本来就静,现在更静了。用笔有很大的变化,他画得很淳朴、很纯粹,自己的面貌渐渐显出来了。他用色单纯、用墨单纯、构图也单纯,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追求。

毛建波(中国美院研究生处处长、美术评论家):

李波先生的画展扑面而来的感受,第一点是明阔的东西比较多,给人的感觉是清清爽爽,非常清新,这种清新既来自题材,也来自构图。李先生在章法布置、疏密关系的处理上非常讲究,题材涉及面比较多、比较广,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观察。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可以在题材上找到自己更擅长的东西,更浓缩、更有选择,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吴海燕(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李波老师的画让我感到很震撼,艺术应该是每个人掌握艺术规律后,根据对自然的观察、对自然的想象和对社会的感悟,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笔下花草、禽鸟,其角度、神态、疏密、构图,都是通过观察,以美学的法则表现出来。他画得很轻松,很率真,根据自己的理想、追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已经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李老师的画,走兽、飞禽非常多,画面很生动,不像有的花鸟画家,只会画静态的花,不会画动态的鸟。李老师的画不做作,很生动,有生机勃勃的气象,充满生活情趣。他虽然年已古稀,但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很能体现出来,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一个画家要走自己的路,才有出路,才能区别于其他画家。李波老师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蒋跃(美术报社副社长、中国美院教授):

李波老师的画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一般国画不一样;第二,画面的节奏、韵味把握得非常好;第三,他的画意境清新、明朗。总体来说,他有自己的形式言语和面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跟前人、跟同行拉开一些距离,这是很不容易的。

梁怡(中国美院壁画系主任):

我非常感动李老师能够回到母校举办画展。从作品看,他深受海派画家吴昌硕、潘天寿等大师的影响,又有山东人的大气雄浑。他的工作经历,让他的画风与南方画家拉开了距离。同时又不同于北方人,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看了他的画,为他的纯正笔墨、娴熟技巧叹为观止。我们美院的年轻教师和更年轻的同学,从李老师的画展中都能得到很多启示和教益。

崔富章(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是淄博人,已在杭州学习、工作了整整50年。看了李波先生的画展,感到非常亲切。首先是因为他是从我家乡淄博来的画家,有一种乡谊;其次是他画的玉米、石榴、鸡鸭鹅等,在家乡都很常见。看到这些,我很想家。于书画我是外行,但看了他的画,感觉很朴实、很干净、很有味道,让人觉得很舒服。

俞建平(浙江大学教授):

李波老师的画,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干净,画品如人品,通过李老师的画,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纯净。第二,一个好的画家首先要热爱生活,为人们提供真善美的东西。李老师的作品没有那些虚无荒诞的内容,他的题材都是来自生活,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触手可及,这样能引导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是一个艺术家的风范。

(文/伊茂林根据现场音像资料节选部分名家整理图/杨忠奎曹慧霞)

相关文章

  • 经典名画解读阅读的12种姿态[图文]
    经典名画解读阅读的12种姿态[图文]

    世界、书本、身体,构成了阅读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有趣:世界存在于书本,书本被身体掌握,身体又处在世界的某一处。就像人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读本一样,人们更有权利选择自己阅读的姿态。这说起来是很私性,平常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在反映阅读情形的艺术作品那里,它确实又有些微言大意:阅读定格了那些时空的主人和他们的年代,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阅读是为了活着”。绘画证明...

    22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余华不怕被批评:不骂我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图文]
    余华不怕被批评:不骂我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图文]

    余华余华《第七天》小说自上市短短十天内掀起各种话题,有评论家叹余华江郎才尽,更有读者用“最烂”来吐槽这本等待了七年的新作。《第七天》是振聋发聩的墓志铭还是网络时代的平庸剪报?是余华七年磨一剑的强势回归还是匆匆草就的滑铁卢?昨天傍晚,余华接受了扬子晚报的独家专访,围绕着新作《第七天》上市以来媒体和读者讨论的一些话题,和读者分享自己的看法。最烂的作品?与《兄弟》比很客气了...

    9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用艺术的眼光看裸体艺术品[图文]
    用艺术的眼光看裸体艺术品[图文]

    图片资料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道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时,将米开朗基罗(1475—1564)所作的大卫·阿波罗雕像的下身打上马赛克遮挡,在重播时又将马赛克抹去。这一挡一抹引起敏感的观众的强烈反响,去年在湖北美术学院门口悬挂何家英画展广告选用的全裸女作品也引发一场社会争论。关于裸体艺术品面世是一个永远会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争...

    161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李秀祥:逆境中成长的农民画家[图文]
    李秀祥:逆境中成长的农民画家[图文]

    李秀祥近照他出生在贫寒家庭,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却写得一手好字,还擅长绘画,因此广播里经常讲到父亲的名字,正因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他曾经连续奋斗三年最终还是与淮安师范美术专科失之交臂。踏入社会后,一边从事工作,一边学习,始终不放弃绘画的学习与创作。多年的坚持不懈终于成就了他的国画梦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画家,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他就是李秀祥。说起李...

    87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农村宣传画[图文]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农村宣传画[图文]

    1952年初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正式发动并掀起了高潮。为配合运动而创作的宣传画最为集中强调的主题是组织起来力量大、发展生产夺丰收,同时还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推广卫生知识等口号。此期的宣传画与土改运动宣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农业现代化叙事的成分大为加强,另一方面也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引领下的社会主义叙事铺垫了创作路径。王彬创作的《组织起来力量大》(上),强调了组织生产合作社的好处...

    16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图文]
    大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图文]

    傅中望收藏洗晒装置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一的形态模式。以往,我们普通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都止于绘画、工艺品,认为美的和技艺精湛的才是艺术,大众熟悉和习惯的是唯美、具象写实的艺术风格,追求的也是审“美”体验和视觉享受。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走进美术馆的老百姓的观展期待。魏光庆梅兰竹菊水墨装置然而现在,艺术已经不再仅仅是“美”的享受和创造,有一部分艺术...

    148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路易斯·布尔乔亚:规劝与惩罚[图文]
    路易斯·布尔乔亚:规劝与惩罚[图文]

    路易斯·布尔乔亚,avenzarevisted重访阿温扎1968-1969青铜、硝酸银制青铜表面抛光43.2x104.1x88.9cm林冠艺术基金会收藏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艺术创作与她传奇般的人生一样,充满了谜一样的诱惑,人们越是想清楚直接地解读它们,越是在其模棱两可的符号和语言中不可自拔。同样,在艺术史的谱系中也难以找到与其作品一一对应的、明晰准确的框架,她那风格多变...

    16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趋势:新水墨黑马逐渐成形[图文]
    趋势:新水墨黑马逐渐成形[图文]

    徐累《夜中昼》2012年5月,当众多拍卖公司主管还沉浸在拍场失利的消极情绪中时,中国嘉德却意外地推出了一个叫做“水墨新世界”的全新项目。同年北京保利也推出“中国当代水墨中坚力量”等3个当代水墨专场。北京荣宝推出的“新人新水墨”专场则以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力量与新锐艺术家为主体。香港天成国际拍卖2012年的秋拍也以“当...

    10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朱非先生他自幼爱好书法,临池不辍,楷学欧,行学二王、赵,隶则慕王福厂。留连传统,追求秀美流畅、神韵俱足、点划精到的功力。至今书法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偶尔一次,《书法导报》总编姜寿田的来电,说吴汉东向报社推荐了他。要他立即用电子邮件发一些作品过去。《书法导报》竟用整整四个专版作了介绍,而且总编姜寿田亲自为他写评论。这并不让人惊奇早在他题写“古越龙山酒楼”牌匾,一次全...

    2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季顺: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图文]
    季顺: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图文]

    季顺(右)随代表团赴德国表演现场与时任我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中)交流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一个奇形怪状的葫芦,一把普通的烙铁,只需要这两样东西,季顺就能完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在季顺看来,火绘葫芦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只是掩盖瑕疵,葫芦跟纸张一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承载艺术的载体。从诗歌创作得灵感季顺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画画,他笑称自己的婚姻也是因画结缘。据季顺回忆,从小因为能画所以一路...

    6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胡宝利:李德哲三独艺术观[图文]
    胡宝利:李德哲三独艺术观[图文]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部主任、美协理事胡宝利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今天,我很高兴参加李德哲先生的画展,并在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故乡周口,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及艺术氛围。为此,我要感谢周口,感谢周口的文化,感谢老子故乡博大的哲学气场。李德哲先生是从河南周口走出来的青年画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走出星辰走出梦》、《飞翔的眼睛》两部诗集,在校园诗坛上引起震动,获得&l...

    5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盘点十类国际艺术大事件[图文]
    盘点十类国际艺术大事件[图文]

    回首2012,国际艺术圈经历了很多意外:多家博物馆被盗;名家画作惨遭破坏;各种赝品丑闻频频曝出;纽约艺术圈遭遇飓风“桑迪”;多位艺术圈名流相继离世;但同时,多个重量级个展与回顾展,以及精彩纷呈的艺博会,以及拍卖市场被刷新的多个纪录,还是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另外,多家画廊和艺术机构也都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即将跨入2013之际,99艺术...

    111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姑苏画家略谈:别样山水孕育别样画家作品[图文]
    姑苏画家略谈:别样山水孕育别样画家作品[图文]

    青花之二(国画)徐惠泉也许是因为姑苏有着不一样的山水,所以,像郁文华、徐惠泉等等这样的画家作品,就有了别样的魅力。当代著名中青年人物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惠泉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他的工笔画,在构图上,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法则,着力于画面的情趣意味;在造型上,以线为主,略作变形夸张,表现姑苏女子的温情、才智与美丽;在色彩处理上,以西方古典绘画中典雅、温和、富贵为基调。徐惠泉曾潜心...

    141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他,一个艺术奇葩,烙铁做笔,可以在木板上画出各种名山秀水、动物、花卉、生物;他,一个绘画奇才,通过烙铁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烙出具有丰富层次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他,用烙画的形式所创作的《春牧》、《湍》、《张伯苓》、《钟馗》等作品被天津市国礼委员会选定为外交礼物;他,为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著名作家冯骥才、著名香港影视演员洪金宝绘制的肖像画,受到高度的赞誉,尤其他最近为香港著名...

    68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与表情[图文]
    艺术与表情[图文]

    鲍栋与吴秀波畅谈“艺术与表情”摘要:我们看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很丰富的表情,比如说这张图片是汉代的陶器,一个惟妙惟肖的艺人形象。西方也有这样的表情,这个古希腊雕塑讲的是一家三口被毒蛇杀害的过程,表情非常的痛苦。表情不仅包括面部表情,还包括身体的语言,身体的挣扎和扭动。主持人:欢迎大家光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艺术和表情,主要是说面部表情和视觉艺术在电视上...

    10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