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梁毅:呼唤有担当的艺术批评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克瑞斯 点击 :

在结束不久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结合政协工作,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两会期间,一些美术界代表委员在接受《美术文化周刊》专访时不约而同谈到了艺术批评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日前,本报记者又采访了一些知名艺术批评家,就艺术批评的基本功能、当下艺术批评的生态、艺术批评自身建设以及媒体与艺术批评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探讨。

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作品征集工作日前已全面启动,颁奖典礼将于11月在苏州举行。也是11月,同在苏州,第八届2014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也将举办。人们期待、呼唤健康的艺术批评。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试图搭建平台,寻求某种改变现状的方式。

批评有赖于宽松论辩的氛围

回顾中国美术百年发展历程,从1908年高剑父提出国画必须补充“现代的科学方法”、1918年吕澂呼吁“美术革命”、1930年兴起左翼美术,到1979年出现“伤痕美术”、1989年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每一个标志性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热烈的讨论,甚至交锋。历数每次论辩,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而所谓的美术,除了绘画,还包括书法、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等门类。参与历次论辩的,既有书画家和书画史论家,也有文化、教育学者,而伴随论辩,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批评发展越来越活跃,并越来越走向深入。除了时代本身所附的政治色彩外,每次论辩虽有一定的非学术成分,论辩方也会不自觉地把民族心态或个人情绪带入,但基本还是学术性的探讨和争议,正是这种宽松论辩的氛围,使得美术思想得以解放,美术思潮不断涌现,美术事业健康发展。

对照当前艺术批评不振的窘境,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无底线的吹捧,价值标准的混乱,艺术官场化、江湖化等乱象越演越烈,除了表面的红包批评,更因为各种权利网、关系网打造的隐形壁垒让本应正常的学术批评变得难上加难。批评家碍于许多自觉不去触碰的红线,选择明哲保身,做“好好先生”。众声喧哗之下,艺术批评难以回归健康理性的轨道。

将艺术批评不振的问题简单归结为“生态”,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可以逃避责任。面对艺术批评的窘境,回避只能积重难返,可以依靠的武器仍然是批评。

艺术批评是一种学术行为

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同时从事理论研究和雕塑创作,他同样认为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发展重要的学术行为。“没有批评就没有标准,只是在过去的艺术批评当中,存在一种戴帽子、贴标签的现象,动不动就‘大家’‘大师’。”吴为山认为,“艺术评论如果成了戴高帽子、贴标签、说好话、乱吹捧,就会走向庸俗。”

谈到艺术批评较为薄弱的现状,画家龙瑞说:“真正的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发展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没有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就缺乏思想,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没有吸引力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现在都强调市场化、快餐化,原来国家设置的很多艺术理论研究机构,有时也架不住市场的诱惑。从这点看,我们现在不少从事艺术理论工作的人员缺乏一种文化担当,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指出,美术批评是“对美术史的一种梳理”,不是朋友之间的互相推介,应该是在批评当中发现主体文化和主流文化。“现在只有评和赞,没有批,因为怕得罪人。在我看来,应该是有批也有评,因为是针对问题、学术的观点,有一种态度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作为雕塑家,他同样认为:“很多评论家没有职业态度和精神,大多数艺术批评都是跟经济挂钩的,没有说主动愿意对一些问题去做评论的,这样的评论极少极少。”

批评家不能听不得批评

艺术界人士期待真知灼见的批评,但如果批评涉及到自己的短处和问题,则往往不愿接受。作为主要以关注和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宗旨的民间学术组织,中国美术家批评年会近年来就遭遇了不少质疑。特别是随着第六、七届年会连续在西安举办,质疑之声便已转为声讨笔伐,以至于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门制作了专题《我看批评家年会》,其中“编者按”说:“我们在网上收集了‘2013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召开前后发表在网上的批评文章,作为一个专题集中在这里发表,目的是听取各方意见,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年会受到各位网友的关注是好事,批评得再尖锐也应该认真听取。一个以批评为职志的批评家群体如果听不得批评,就没有资格做批评家。”

中国美术家批评家年会秘书长贾方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批评家年会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作为批评家,不能没有接受批评的胸怀,在接受监督和批评这一点上,我们是非常乐意接受各种批评的。对于批评,我们提倡和采取包容的态度。”

曾受邀参加第六届年会的广州美院副教授苏坚,对于这种对批评家年会的质疑之声和对美术批评的失望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年来,大家对美术批评有两点比较失望:利益化和务虚化。前者以收费批评和收费出场等为现象,后者以喜好讨论宏大议题、空洞话题等为现象——常常还挂着‘学术研究’的名头。”苏坚认为年会虽然很少留下有影响、有印象的针对具体问题、事件、人事、人物的讨论、争论和批评,偶有所涉,也顾忌于利益关联,回避或打太极,批评不具名、不道姓、不指事,会后文献记录、会议综述也刻意“健忘”,但这“不只是批评家年会的问题”,而是“批评界各处空间共存的问题”。

批评家靠什么生存

在对艺术批评的诟病中,人们常把矛头指向艺术批评和经济挂钩的现状。对此贾方舟感受甚深,他觉得能不能拒绝市场的诱惑,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艺术思想,主要在于批评家自身。他认为,作为批评家来说,首先要有原则,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要有选择;其次,写也得有尺度,写多少、写什么,心里得有谱。“据我所了解,严肃的批评家都不是拿钱就写的。批评家不讲自律,是会砸自己牌子的。现在商业展览邀批评家来做嘉宾,画廊请批评家来策展,只要是出于商业目的的活动,批评家就要保持高度警惕。可以用学术影响市场,但不能让市场牵着鼻子走。”贾方舟说。

“大家现在对批评家拿钱写文章有诟病,说拿人家钱怎么能保持公正。如果说拿钱不能够保证公正,那么谁能让这些批评家安心地在书斋里面写作呢?”在孙振华看来,问题主要在于当下艺术批评的生态系统不够健全和完善。他认为,批评家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自身的生存靠什么?孙振华介绍,西方的大牌批评家写批评文章,通常是不会去和所批评的艺术家见面的,更不用说拿艺术家的钱。会有其他的方式,譬如媒体的高稿酬、譬如展览有基金的赞助,由第三方请学者、批评家很客观地来对作品进行研究。“我们现在是画家掏钱请批评家来宣传,这种关系本身就有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批评家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相处。“现在艺术批评界的危机在于,大家容易把学术观点之争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如果我和你观点不同,不光骂你,还否定你所有的观点。有的把学术交流沦为个人泄愤,这是不健全和不完善的表现。怎样构建和营造一个健康的批评伦理和批评生态,让大家真正面对学术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意气用事,这很重要。”孙振华说。

网络批评兴起受瞩目

对艺术批评在很多艺术事件面前“失语”,很多人表示不满。苏坚则认为,很多时候的“失语”并非批评家本人的原因。苏坚是提倡指名道姓、就事论事评论风格的作者。“但我有针对性的文稿传到编辑手里,常常被告知、被建议某某人名、某某机构或单位要不删除,要不作务虚处理,否则难于发表。如果内容涉及大环境的敏感忌讳我尚且可理解,但却因为事实上的,或仅仅是想象里、传说中、想当然的某种后台关系或利益关联而阻止批评监督的发生,那等于是活生生人为限制多元、民主批评空间的生成和存在。人为在许多环节要求噤声严重影响了批评自身和艺术环境的健康发展。”

当批评的言论难以传达时便会转移到网络媒体,而这样的批评又时常以碎片化和略显极端的形式出现,以致也很难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美术环境的发展起到建设性作用。尽管如此,批评家彭德、吴鸿等仍然认为,网络上对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的观察、参与和批评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屡次向批评家年会组委会提出,希望吸收部分网络批评者参会。

活跃于网络的艺术批评家天乙分析,网络批评有更广阔的视野,其中不乏一些更深刻的认知。虽然不一定有专业学者的理论知识背景,但也可以因为环境宽松、离利益核心更远等做出更为超脱、客观的批评和分析。

其实,网络只是一种媒介,从众多艺术网站可以看到,很多活跃在艺术界的批评家都开了博客。在传统媒体显得相对迟缓的背景下,作为言论的一种载体,经由网络而发表的艺术批评和于此活跃的网络批评家,也是艺术批评生态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关注。

苏坚认为,在批评的世界里,平等是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因为从主体权利的角度,任何人都不能、一般也不可能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思想,反过来,也不能强迫别人不批评你,不能也没有必要把官员、名人等都想象为不能触碰的对象。苏坚说:“批评家们应当铭记,你们的职责是批评,你们对现实沉默,美术事业就少了一份运转起来的动力!"

相关文章

  • 徐冰:艺术为人民[图文]
    徐冰:艺术为人民[图文]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图为徐冰创作《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他“9·11事件”后收集的。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最传统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在校期间,他表现优异,先生们评价:根正苗红,人才难得。80年代末,他搞出和学院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完全割裂”的《天书》。在4000多个一本正经却又连他自己都不认得的“...

    82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图片资料胡斌: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媒介研究”的问题呢?你觉得现阶段,艺术家关于媒介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吗?盛葳:提出“媒介研究”是因为我之前一直在做媒体,做了大概有十年的媒体,这是来自于自己日常工作的一个实践性的概念,同时,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收集一些资料,都是关于艺术创作和媒介关系方面的。当代传媒对日常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与侵入是难以估量的。...

    7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对待公共艺术品 且吐槽且尊重[图文]
    对待公共艺术品 且吐槽且尊重[图文]

    艺术大师的正版“自然混沌”近日,由世界级艺术大师阿纳·奎兹历时一年打造的公共艺术作品“自然混沌”在虎门黄河中心大厦门前建成。据了解,该作品高约30米,总重量60吨,耗资3000万元,采用金属及欧洲圣高邦手工染色玻璃制成,成为虎门又一地标。然而,面对新落成的“自然混沌”,网友们有些不淡定了。除了网上吐槽,更有...

    29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吴长江:“中国画 • 世界语”[图文]
    吴长江:“中国画 • 世界语”[图文]

    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其画作获得更为广泛意义的审美境界。有评论认为,吴长江宽厚丰实的学养,优雅淡定的气质...

    69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文化(图)
    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文化(图)

    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文化三十多年前,中国即兴起了全民性的“书法热”,预示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但在当时,“中国书画”并没有形成什么市场,更没有引起西方世界的太多关注。随着中国的经济情况日渐好转,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世界各大拍卖行的“中国书画”价格一路走高...

    28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画家宋永进的“思”之眼[图文]
    画家宋永进的“思”之眼[图文]

    回望故里——绅士风度宋永进讲究油画语言、注重形式美感,是我一直以来对宋永进油画的印象,但是观看了近来宋老师的画作,尤其是《江西会馆》和《回望故里》两个系列,我的印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两个系列,虽然都保持了一定的形式美感,但是其真正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它们突破了以往宋永进绘画中那种为优雅而优雅的色彩与形式,而转化为一种心灵的体悟表达。面对着这两个系列的画作,使人真切地感受...

    31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6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神奇之手”让建筑从图纸到现实[图文]
    “神奇之手”让建筑从图纸到现实[图文]

    ■日本结构工程师小西泰孝谈与建筑师的协作小西泰孝和建筑师石上纯也合作的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端着三角器和尺子不停地在现场做着测量,拿着纸和笔埋头进行复杂的计算,这也许大多数人对于结构工程师的最初想象。正是结构工程师用他们的“神奇之手”,让建筑师的诸多奇思妙想从图纸变为了现实。7日,“大师之旅——新锐建筑师”讲演会系列第...

    3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家:鉴别古钱币 最好懂钱币书法[图文]
    专家:鉴别古钱币 最好懂钱币书法[图文]

    读者来信图片本期鉴定者: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副秘书长肖展雄读者:请专家帮我鉴定这枚北宋钱是真是假,价值如何?鉴定:从图片上看,这枚北宋祟宁通宝折十的风格、包浆都没什么问题。不过,图片和实物毕竟有些区别,有时会出现“有一眼”的情况。“有一眼”是指从图片看非常不错,但需要上手仔细检查才能一锤定真假。北宋祟宁通宝折十制作精美,品种繁多,不算祟宁元宝...

    9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那天中午吃饭,万宝龙首席执行官贝陆慈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讲明你的观点,让更多人重视这件事情,关爱你们的文化’。”许多80后从教科书上才能想起的人——冯骥才这么说。不过此次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而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他是曾经的作家,如今的“民间文...

    72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李文培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水墨与京剧热成为传统精神还魂的两大艺术形势。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国粹之一,吸引了不少画家为之梦牵魂绕,从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的《京腔十三绝》开始,在中国历经一百多年时间,“京剧”和“水墨”两大国粹,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碰撞出中国...

    53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杨先让专访:由北平艺专展览想到我们要尊重前人[图文]
    杨先让专访:由北平艺专展览想到我们要尊重前人[图文]

    杨先让2012年11月27日-2013年4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在此次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先让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讯网为此特地对杨先生进行了专访,与历史的亲历者进行交谈,了解北平艺专时期旧事及其之后的发展情况。杨先让先生于1948年进入北平艺专美术系学习,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

    157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感伤之旅》中的经典作品,阳子侧卧在小船上。新婚之旅中的阳子。荒木经惟是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日本摄影家之一,他凭借“私摄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因所拍摄的内容、情色的拍摄方式及他的特立独行,在日本乃至世界一直颇受争议。4月7日~6月9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荒木经惟原作个展“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1971-2012”,展出《感伤之旅》、《冬...

    74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奇石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第三个“全国赏石日”(8月30日)如火如荼开展,各地又迎来一场赏石文化热潮,相关展览近来也未有停歇。从这一繁荣的景象来看,大家都在谈石、赏石,不亦乐乎。然而,穿梭于奇石之间,有多少玩家能真正读懂它,这还真不好说。奇石二字,充满着各种神奇:它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

    7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秦汉封泥李广,原名李西广,祖籍河南,北京汉唐雅集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泥收藏家,收藏东周(战国)和秦汉封泥一万多枚。无意之间,连司马迁都忽略了的历史的细枝末节,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了古老的土地下面。随着封泥的一次次出土,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隐隐流动着悠久的古韵重现世间。然而,无数年来,这些国宝却流失惨重。20年来,李广担当着国宝的守护者,牺牲了无数钱财、精力和心血,他收藏...

    75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