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小叡 点击 :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 | 美术科普

古典家具

编者按:在“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原则下,传统书房家具形成了中国家具文化独有的风骨,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强大体系,支撑着后世家具的发展。许多造型和工艺达到一定高度的家具,大部分都是书房家具,并由此进一步发展出其它各种家具。本期开始,将逐篇刊登子川的《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专著之“书房家具”篇,从“图书、重器、功具、用具、家具、清供、动植、养生、文质”等多个方面对传统书房文化器物进行论述,读者可窥见其中端倪,值得细心体味。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 | 美术科普

黄花梨带滚轴有束腰脚踏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

文、图/特约撰稿子川编辑/陈盛娥

人物名片>>>

子川,本名李涛,自号历山氏,玉函山人。求教于朝堂逸事,致力书法丹青,潜心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2012年出版专著《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为传统书房文化独立研究者。

家具作为日用器物,可辅助人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行为的辅助,也是思想的外现,更是生活的实际内容,同时体现对身心性命的关照。所以书房对家具的要求相对较高,不同于其它场所的日用家具,其造型和结构都要满足阅读、书写、绘画、储藏等特殊功能的要求。传统书房坐具样式多种多样,总体上来说,无一不体现文人士子的学养与修为。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 | 美术科普

黄花梨瘿木坐墩

礼仪:正式坐具

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不仅待人处世、日常生活、饮食穿戴讲究礼仪,写字、绘画等文化形式、家具器物也如此,礼仪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由于礼仪的规范、规矩很多,各种场合应该摆放何种器物都有具体的规定,不能随便乱用。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祭祀、会见等,对家具等器物的要求相对更高。各种家具的形制都有规定,以椅子为例,有的椅子带有脚踏,有的不带,这从古代绘画上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地位较高的人所坐的椅子有脚踏,地位低的就没有;正式场合的椅子有脚踏,非正式场合如燕居休闲时候的椅子就没有。

许多明清帝后的画像,他们所坐椅子下面都有脚踏,就是因为古代写真画像是一件很正式、严肃的事情,不可等闲视之,所以要坐得正式,并穿着正式。脚踏的实际作用是承托双脚。如果长时间两脚悬空坐在高的座位上,会使双脚、小腿和膝盖受到很大的伤害而落病。

古典家具体现了中国古代修身思想,更体现了古代文化思想造就的礼仪规范。而当今制作和使用古典家具的人大多不了解传统思想对健康的整体观念,所以仿古家具很难具有应有的功能,反而会给使用者制造一些麻烦。坐具的制作和使用,不同的场合应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这种微小的差别,很可能适得其反。长辈和晚辈各有不同的坐具与坐姿,不同的坐具表明了不同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位置与该做的事情、该有的形象,这才具备了礼仪。坐具之礼,其实也正是为人之理,为文之理。了解不同场合与相应的礼仪,对于坐具的设计与制作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身心:席地而坐的无具之坐

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合一的,人身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头顶百会穴上接天阳之气,脚底涌泉穴下接地阴之气,成就人与天地相合相应之势。《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身作为实体只能生活在实体上,贴近大地才能聚集能量。大地被尊为“地母”,其孕育万物、生长万物、不离不弃、不取不舍的精神,正是人应当效法的。西方文化中也有依靠大地才能获取能量的神话人物。

直接席地而坐的跪坐之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因为这种坐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大地。跪坐可以让人很自然地直立上身,尤其能使整个脊柱保持正直,不歪不扭。跪坐的另一个变势为跽坐,即两膝不动,将臀部抬起,大腿垂直于地面,此为“跽”。如《说文》中有:“跽,长跪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跪坐的时候,如果需要有小范围的移动,基本上不必站起来用脚走,可以用跽坐的方式,直接立着身子用膝盖跪行几步即可,但正是这种简单的跪行动作却有意想不到的医疗保健作用,能引气血自然下行,充实膝盖、小腿、两足,能散寒化湿、强腰健肾,治疗腰腿的病痛。此外,跪坐还可以帮助饭后消化。跪坐能最大限度地折叠双腿使双腿柔韧有力,是锻炼双腿的重要方法,更是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不必特地挑时间,也能有健康的体魄。垂足坐,完全没有对双腿的锻炼,只是借坐具简单支撑。身体的大折叠消失了。所以,跪坐有待后人的深入认识。

人在平时,坐着和站立的时候居多。跪坐的姿态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主流坐姿,直到南北朝。汉代画像砖石上常有许多紧贴地面的矮床,看起来也就十几二十厘米高的样子,既离开土地避免潮湿又不过于远离,与大地的气息顺畅交流。南北朝开始高坐之后,人们越来越远离地面,只有两足踩在地上。

动静:修行静养坐具

修行,即修正行为。佛家的参禅打坐、道家的内丹修炼都是历代出世人的修行法门。而入世的儒家也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宋代之前,儒家的修行法门大都融会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明显,就像鱼生于水却不知水为何物,对日常器物应用的讲究,就是儒家修行方式之一面。从宋代开始儒家也讲究“静坐”,明代读书、静坐更是大行其道,而所需的坐具就是书房里的椅、凳、床、榻等家具,功能较为综合。

佛家讲究戒律,讲究六波罗蜜,其中有精进一项。为了保证精进修行,专门设计出一种特殊材料制作的椅子,取材天然形成的瘿木。这种材料就是常说的生瘤的树木,是树根或树干部位的结瘤木材,满身都是大大小小、鼓鼓囊囊的节疤、树疙瘩,到处起伏不平。用这种材料来制作打禅的坐具,可以对治一些修行中的问题。这种天然瘿木制作的椅子只有座位板是平整的,其它部位如靠背、腿足和扶手等仍然保持疙瘩的原状。所以只能端坐,不能倚靠,靠在身上会硌得浑身不舒服。其目的是为修行人驱赶困顿,好直身正坐、精进修行。尤其为唐代以后的僧人多用,唐代僧人都还能很自觉地遵守戒律、法度,但随着社会动乱、物欲横行,僧人心态涣散,打坐的时间稍长就会瞌睡,身体自然歪倒在靠背或者扶手上,修行懈怠,难以进步。而这种瘿木禅椅能够让人及时警觉,及时改正,逼迫修行人重新调整身形端正。但这种自然状态的家具,后人难得其用,只能拿来观赏或临时闲坐。

清代有一种禅椅,扶手很短甚至被省略,靠背抵腰际,是为了打坐时托住腰部,不使腰部弯曲,让身体始终保持正直,打坐才有效果。其实这种做法也有点投机取巧,自觉的逼迫遗失,变成直接的偷懒。本来要通过椅子来修正身形,在这里主动修身的意义却消失了。

静坐所用的椅子、凳子,座面一定要足够宽大,要能把两腿盘到椅子上并有富余才合规矩。椅子面最好是一块平板,如果用镶嵌,也要保持一个平面,这样才有利于盘坐。这种禅椅与中国传统的床也有很大关系。

儒家倡导正襟危坐,是指整理好衣冠服饰,更指调整身形,使身体端正放松。在早期的跪坐法中,身形端正放松很容易,但改为垂足坐法之后,想要端正放松就有些难度,于是有了许多要领,如将臀部坐在椅子面的前半部分,将大腿部位空出椅面,两足自然踏地,略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这叫危坐。以此来提起并保持敬、慎之心,此为儒家正坐修身之法,道家亦如之。若论舒适,将两腿全部坐上椅面即可,但已远离儒家正身之意。

刚柔:闲适坐具

西方人的沙发在当代风靡中国,成为中国家庭中的主要坐具。民国之前,清朝宫廷中很少见沙发,古代中国更是极少见这种软坐具。古代图画中的家具,也不曾出现类似沙发的器物,至多有软靠垫或软坐垫。故宫[微博]三希堂可以看到实物。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硬面的椅子、凳子,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直接席地而坐?是不懂得或者不会制造软包家具吗?这与古人对身心的认识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不符合修身的理念,也与历代提倡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理念不合。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常坐沙发之人就能体会到,坐到沙发里很舒服,但因慵懒而懈怠,心思会逐渐散乱昏沉,这是大问题。尤其到了夏秋之季坐沙发很痛苦,棉垫导致臀部太热易生疮痱。中国的硬质家具就不存在这种问题。硬质是个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变柔软,只要加个软垫即可,软垫可以随意改变形态,或厚或薄,或方或圆,完全不妨碍原本的硬质基础,比沙发高明得多。所用软垫,或席或毡,或用兽皮毛毯,软硬厚薄,自由随意,何其方便。古代用来倚靠的软垫,叫做“隐囊”,《通鉴》载:“隐囊者,为囊实细软,置诸坐侧,坐倦则侧身由肱以隐之。”就是把很多细软之物放到袋中,一般放在坐位旁边,如果坐倦了,就靠在隐囊上休息一下。与今天的软靠垫差不多,只是圆形多见,方形较少。据明代高濂所说,隐囊早在六朝时就有,其实可能出现得更早。北齐杨子华的《校书图》中,左侧侍女所抱即为隐囊。元代刘贯道的《消夏图》中,主人公身后也有隐囊。

现在西方人也开始明白,长久坐在沙发里会产生很多问题,而国人却不重视,一味将庞大的沙发摆到家里炫耀。窝在沙发里确实能缓解疲劳,暂时恢复体力,但这又是典型的快餐式办法,治标不治本,甚至隐患无穷。纯粹物质的奢华和享受对人身并无好处,最终会被摒弃。

相关文章

  •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花鸟(国画)黎光成成文洛杉矶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美协进社……2014年的早春,这些美国的学术与文化重镇,迎来了一位从巴蜀大地走出来的书画艺术家——黎光成。黎光成,生于四川省仁寿县籍田镇,别号浣花堂主,署红碑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于行草,善治花鸟绘画,曾主编《走进金沙·首届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大型书画册,著有《黎光...

    13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迟子建: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图文]
    迟子建: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图文]

    (资料照片)春婆婆刚靠近车门,售票员发现了她手里攥着的免费乘车证,大嚷:“老太太,这路车承包了,免费乘车证不好使”,“哗啦——”一声闭上车门,那路车又开始了野马一般的狂奔。站台的小伙子很气愤,对春婆婆说:“联运车为了赚钱,开疯了!您有免费乘车证,他们拒载是不对的,我帮您投诉他们!”春婆婆摆摆手,对小...

    137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2012年4月,艺术家徐冰在“地书”上海展览现场。身处当代艺术系统之中,徐冰却对当代艺术持批判的态度:“我要是不参与这个系统,我也不能够批判。西方也在自我反省这个系统。”谈当代艺术徐冰:当代艺术里有假大空的成分他曾经创作出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而今,他带着“人人能懂”的《地书》来到上海。...

    3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这件名为《山色》的大型装置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显得有些突兀,但它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直指向每个人:你为环保帮倒忙了吗?梁依云文姜锡祥摄这个星期,上海饱受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折磨,市民出门都不得不全副武装,这污染从何而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艺术解决不了,但却能给出最现实的艺术考量,正如不久前出现在陆家嘴的一件旧电脑制作的装置作品就向人们发问:废旧电脑去哪儿了?它们是否也成了“环境杀手&r...

    8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1973年,黄胄去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时创作的作品《海岛民兵》在北京宋庄,据说有的画家已经不只是对着摄影作品画画了,直接把电子的照片用幻灯打在白墙上;在某美术学院的写生课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多幅作业雷同,原来在写生的景区有专人买卖速写作品,五块一张,学界对此嗤之以鼻,然其核心均绕不开何为中国式的写生观的问题。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西方美术家有自己拍照记录美景的做法,说可以启发灵感,助...

    18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图文]
    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图文]

    诗意的孤独林风眠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轫于“85新潮美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20多年来,大量水墨艺术家从水墨本体语言的拓展和艺术创作主题的创新两个方面展开了各种试验和探索,与此同时,一批艺术批评家也通过理论写作、策划展览和学术研讨等形式提出了“新水墨”“试验水墨”和“都市水墨&rdquo...

    137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单霁翔与故宫,从不缺少关注:今年9月末,单霁翔获文物保护专业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华人;近来,故宫制作的一组《雍正行乐图》动态图片在微信上获得百万点击量,不禁让人惊呼,古老故宫原来也是“萌萌哒”。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9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和单霁翔谈论故宫,说得更多的是对于故宫的守护。以“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

    2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在悉尼看弗洛伊德画展[图文]
    在悉尼看弗洛伊德画展[图文]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是我非常喜欢的当代英国艺术家。五年前好友景波留法归国,带回两本他的画册,我便一见钟情,他的风格冲击力之强,令我看过一眼便再也不能忘却。我想与我同感的同行一定不少。写实主义在中国大陆画坛依然占尽优势,同时十多年来,西方现代及后现代主义风靡大陆,它们的主流面貌是抗拒写实传统,背道而驰至相反的另一端。在这种大背景前,对于既不满足于临摹传统风格,又...

    181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赏读袁峰的虎画艺术:王者之风也柔情[图文]
    赏读袁峰的虎画艺术:王者之风也柔情[图文]

    袁峰的虎画作品□朱同中国人爱虎,往往把老虎当作偶像来崇拜。老虎因威武大气、雍容华贵而令人喜欢,并让人心生景仰之情。老虎之美,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震慑性,是雄浑之美、阳刚之美、力量之美。因而,老虎也就成了许多画家争相表现的绘画题材。属虎的江苏省画家袁峰就是这个画家群的一位画虎高手。古往今来,画虎者众多;但大多是沿袭前人的路子,能有所创新、突破的画家寥若晨星。袁峰认为:“在异彩纷呈的...

    48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图文]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图文]

    “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效果。定窑梅花口刻花瓶(陈文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称扩大生产规模迫在眉睫“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作为生于唐、盛于宋,且与汝、钧、官、哥并称为传统“五大名窑”的定窑,其烟火一经从河北曲阳烧起,就曾令南北瓷窑争相仿效,形成了以“白花美”风格行世的定瓷窑系。然而,定...

    37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不可忽视的抽象艺术[图文]
    不可忽视的抽象艺术[图文]

    德库宁梅里特大道油画抽象艺术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以它反映本质的自然为特征,始终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知道:“艺术的目的是使我们进入一种与尘世相对应的超越性意境。(摘自《美学》)”那么,这种超越性正是在通过抽象形式和语言秩序的提炼与形成过程中才能获得。如果艺术仅仅停留在对自然外部现象的描绘和罗列,它就不成其为艺术。抽象艺术的应用极为广泛,自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扁桃形...

    19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肖恩·斯库利:灵魂的瓦工[图文]
    肖恩·斯库利:灵魂的瓦工[图文]

    肖恩·斯库利:灵魂的瓦工肖恩·斯库利(SeanScully)用花来比喻自己,作为70岁的老人,尤其是被称为“战后抽象主义绘画中最重要的大师之一”,在旁观者看来,乍看显然有些不合适的。“你想做一朵花还是蜜蜂,如果想做蜜蜂你就来错地方了。如果你做一朵花虽然不能够飞翔,但是你有一种吸引力,而且能够引发其他人很强烈的需求,这就是花的本质...

    4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纸本水墨69.5×45.5cm1973年《新开发的公路》关山月纸本水墨117×94cm1954年《人桥》古元木版套色20.5×36cm1949年《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巡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为纪念...

    85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2012-2000)对于今天年长一些的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原因在于1959年,他与傅抱石一起创作了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字是毛泽东题的。国画家作画而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辞的,印象中似乎就只有这一幅。其实这幅画,由于近乎于集体制作:构思是与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中央首长们共同完成,作画由两人相互迁就,各自的长处亦未能充分发挥,所以两人均不太满意。但尽管如...

    8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宋思衡:用钢琴“翻译”村上春树[图文]
    宋思衡:用钢琴“翻译”村上春树[图文]

    ■3月在沪举行“寻找挪威的森林”多媒体音乐会■并开始全国巡演国内多媒体音乐会创始人、钢琴家宋思衡。徐晓林早报资料对于宋思衡来说,他的“百分百女孩”是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挪威的森林》里忧郁的直子该是身披“月光”云淡风轻的模样,“空气蛹和小小人”应该踩着斯克里亚宾第四钢...

    15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