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晓刚:我要真实地表达自己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仔仔 点击 :

本报记者吴小曼北京报道

张晓刚最新个展“北京之声”上周在佩斯北京画廊开幕,当天罕见的大雪让张晓刚感觉“瑞雪祥兆”,全国各地30年来的朋友再次聚首重温雪景。他们在个人微博里都留下了温情的文字,既有对张晓刚作品激发出的个人记忆的感伤,也有对忙碌生命的回望,画家方力钧说:“这个展览有些新旧混杂的东西值得细细咀嚼。因身体状况晓刚停画一年,这可能是时间的神秘礼物。停画期间,他对时间和生命,对艺术之根本,晓刚的所思,所想都有所呈现……”

模糊的暧昧

2010年北京美术馆的个展结束后,张晓刚曾大病一场,这是他近两年来的首个展览,也是他第三次在佩斯北京画廊举办个展,“北京之声”作为他世界巡展的序曲从12月13日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份。

“绿墙,药瓶,枯坐的母亲,孩童的眼神,无以诉说的心结、无以自释的沉重……”这些作品依然延续他的“记忆”主题,又有时代快速变化给人造成的压力。张晓刚说:我们正处于时代断裂的矛盾中。他想表达的正是这种矛盾的暧昧,一方面我们的记忆在丧失,一方面我们又在选择记忆,而梅花、青松盆栽物使我们在模糊的时代感中感觉到些许暖意,这是他因身体原因停笔半年后的一种内省。他不想变成画画的机器,他想找到绘画的自然感觉,但成名后各方面的“画债”让他有些身不由己,每天坚持10多个小时的创作,作品几乎“供不于求”,据说这些展出作品早已售出,所以他说我们今天最大的陷阱就是市场价值决定一切,而要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独立性往往很难,但他还是想一如既往表达内心。“我要真实地表达我自己,我还是希望作品被学术价值认可。”

“梅花与家庭”是他从2009年开始构思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展览前几个月完成的,张晓刚说他画得很辛苦,直到展出前3天最后一幅作品才画完,他也是在很久前就答应北京佩斯要完成系列作品配合他们的展览,而创作是一个严肃的过程,他又不喜欢重复自己,也无法完全抛弃,他只好在原来的主题上寻找变化,这既是他绘画语言的延续,也会被评论家认为是在市场认可标准范围内的一点改进,从而引起争议。

不过,目前市场认可的还是张晓刚以前的作品,张晓刚认为作品拍卖是收藏家之间的事,拍卖结果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当他的《血缘系列》在2007年苏富比拍到211万美元时,他说这个世界疯了,因为这已经超越了他的预期。对一个严肃艺术家来说,“当初选择搞当代艺术,就做好了忍受贫穷的准备”,而这些年他的作品过山车一样飙涨,也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变化,所以我们从张晓刚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他的作品也记录了这30年来的时代变化和个人记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有不少参观者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年代的优雅之疤”:大时代背景造成的情感连锁,疏离并伴有紧促的压迫感,这种体验我赶上个尾巴。画面满满的隐痛,深刻至极,又因当年的物件和光影的变化飘出一丝音律,有声的画面,一个年代的优雅之疤!

时代的错位

很多人都在关心张晓刚所代表的“数字神话”,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王”,张晓刚占据了“艺术权力榜”和“福布斯艺术榜”榜首,但很少有人关心他作品的意义和这些年他不断尝试的变化,所以他说他感到悲哀,希望大家不要把艺术看成是消遣和玩物。

但现场媒体关心的还是他作品的市场反应,因为他的拍卖纪录至今还没有被其他当代艺术家打破。

2009年,张晓刚《失忆与记忆8号:父女》在北京保利以1680万元成交,成为当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张晓刚1992年创作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被印尼收藏家余德耀以4555.314万元买走。时隔半年,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中,张晓刚1995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以4770.772万元成交;1988年作《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以6658.852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了张晓刚个人作品拍卖纪录,也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推至新的高点。

《血缘:大家庭》1989年被画商以100美金买走,对张晓刚来说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了,“自己的作品能卖钱了,而且也够两个月的生活费了。”他没想到在多年后,竟然涨了上百倍。

实际上,他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有所警醒:“随着经济大潮的涌来,将来也许大家都难逃被某个画商分别包干买断的结局。到那时,大家的生活也许开始进入小康,同时所有的抗争、悲剧、苦难、宗教感、梦幻、荒诞、手记、家长等等等等,都成为一种商标被精心包装,与那些媚俗风格的作品摆在一个货架上出售,也许这就是市场规律,也许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归宿。”

他在今天依然保持内省和对外界的距离,而宁愿选择一种孤寂保持一种惶恐,并把个人的内心感受贯彻在绘画中,保持感觉的灵敏,但并不随性,他说他相信自己的直觉,但并不是情感泛滥,而是在个人、社会与国家记忆之间找到一种关系。

失忆与记忆

坚持绘画的叙事性是张晓刚的绘画特色,也是他的个性表达,回顾自己上世纪80年代的“青春茫然”,张晓刚并不觉得回望是没有意义的事,“我未来不敢去想,往回看更踏实。”

他说他很庆幸当初的选择。他没有沉浸在“伤痕美学”的成功里。当年,他与四川美院的几位画家因为“西藏组画”而小有名气,但他更喜欢表现主义和现代绘画,对写实主义一统天下的中国艺术圈来说,他无疑是另类,因而大学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与父亲的关系紧张,1989年前后他画了大量的超现实图像——断肢、跳动的心脏,他深陷在现实的苦痛和幻觉体验中,1992年他有机会去了欧洲,自己彻底被改变。他用了3个月时间在美术馆把西方的画,成系列地看了下来,“当时很震惊,也感觉到自己根本无法超越这些大师,我开始希望寻找到自己的根。”

回国后他从母亲的家庭相册里找到了图像感觉,也肯定了他的想法:找到中国文化的表达,从1994年他开始了《血缘:大家庭》系列创作。张晓刚说家庭照片本来是很私密的东西,可是在中国,它却是社会的公共记忆,因为照相馆拍出的东西总是一种理想化后的效果,是不断修饰后的重复表情,所以他的这些作品最后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准像”:这些人物看起来像在做白日梦一样的双眼失神。所以它也是时代的图像记忆,让我们触摸到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关系中的紧张和扭曲。所以,他的“血缘”被西方评论家称为是中国类图像。

2002年,张晓刚开始了极具梦幻色彩的《失忆与记忆》系列的创作。2006年他开始《里和外》系列作品,他强调的是记忆也同样存在于无生命的物体中。灯泡、光、漏出的墨水……这些时间与记忆的象征符号散落在那些私人与大众的沟通纽带——电视和喇叭之间。张晓刚说他的作品“反映的是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回忆”。

这些新作品,也是张晓刚从记忆中探索出的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而画面中微弱的手电筒灯光映照出对未来信心的希望,伴着梅树与松树盆栽的理想主义图式,灯泡绵延细长的电线牵引出血缘的关联,让我们更强烈地触摸到历史存在的痕迹和由此在人心中升起的些许温情。

相关文章

  • 李立群:电视是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电视是妥协的艺术[图文]

    由李立群、张嘉倪、陈楚河、寇振海主演的年代戏《头牌》将于本月底在上海杀青。昨天该剧组织媒体探班。《头牌》讲述的是1928年至1937年间发生在北平梨园行的故事。在探班中,早报记者专访了老戏骨李立群。唱京剧《霸王别姬》《头牌》中有大段唱京剧的桥段,比起其他毫无戏曲经验的晚辈来说,平日里听听戏曲是李立群的爱好,“我没正规地学过京剧,自己平时也不会刻意吊嗓子去唱。就是自己喜欢京剧,我十六七...

    25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金风吹来的时候68cm×132cm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脚下,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在丝绸古道上,有一位专画裕固族的画家:王晓银。迄今为止,王晓银是国内唯一长期坚持将裕固族付诸笔端的画家。相信每一个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人,都会在目睹了白雪皑皑的山顶,清水潺潺的山下,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的俏丽姑娘后,就浑然不觉地会被这风景如画、乡情浓郁的景象所陶醉。我想,对于王晓银来说,最初的...

    140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小可:一味复古或丧失进步[图文]
    李小可:一味复古或丧失进步[图文]

    李小可面对镜头很腼腆。本报记者任峰涛摄7月20日,画家李小可(微博)“水墨家园”个展在中国美术馆闭幕。7月17日,李小可在接受《京华时报(微博)·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国人逐渐关注传统文化,这对艺术市场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他担心,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市场,一味地复古可能会丧失进步。■谈创作我与黄山有一种缘分李小可的工作室位于王四营,一张工作...

    15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严克勤:遇到一位好老师比一个好学校更重要[图文]
    严克勤:遇到一位好老师比一个好学校更重要[图文]

    严克勤,1956年8月出生,祖籍南通。国画家、文化学者。现任无锡广播电视台台长,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出版有《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严克勤卷)》、《严克勤水墨画选》等画集。著有《仙骨佛心——家具、...

    6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文]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文]

    陈源初作品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用政治来代替艺术,正如流行的极左派理论偶尔所作出的解释那样。相反,本雅明自己的革命的政治在方式上完全是审美的——"具有韵味的"为革命传统提供某种模式的无意义记忆。从话语到感性形象的嬗变、身体语言的复兴、人性与它的世界的非支配关系的摹仿仪式等等。本雅明努力探索超现实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它们紧紧地附着于碎片和小型物之上,偏离引文,但是它们...

    15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法大扫除给苍井空消毒后续(图)
    书法大扫除给苍井空消毒后续(图)

    9月7日早,陕西书法院首届书法双年展在西安举行,展厅里用书法笔画构成的书法家简介本报记者王智摄将苍井空、赵本山等人的书法复制后,集中消毒并扫入垃圾桶……9月7日,风格相当传统的“风骨·陕西省书法院首届书法双年展”以行为艺术开幕,引来争议,被指“作秀”。昨日,陕西省书法院正式回应“作秀&rdq...

    75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界为什么要反对杰夫·昆斯[图文]
    艺术界为什么要反对杰夫·昆斯[图文]

    杰夫·昆斯(JeffKoons)和妻子及他们的六个孩子杰夫·昆斯(JeffKoons)五岁的儿子EricKoons正在吹一只黄色的塑料玩具喇叭,而刚才还异常平静的艺术家立马发火了。“快停下来,”杰夫·昆斯(JeffKoons)说。“不许吹那只喇叭。”“这是我的,”Eric说。&...

    3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文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须重视西方市场特点[图文]
    中国文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须重视西方市场特点[图文]

    2012年伦敦书展期间,莫言在中国外文局展台前手持《中国文学》与该系列图书的编辑合影。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地位的主渠道。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关注骤然增加。那些反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反...

    180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左三)和张弦(左一)及傅雷(右一)拜访巴黎美术学院自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至今一百年,尽管在50年代初以独立名义的存在宣告结束,但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上一世纪初,科举的废除和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写实主义成为对城市文化和人的现代形象新的表达方式。现代美术学院不仅引入了西方的艺术语言及其训练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规模化的学院训练产生的艺术人口...

    169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何多苓:你让我画丑我有些困难[图文]
    何多苓:你让我画丑我有些困难[图文]

    何多苓画作一个梦境一样的园林,一位身袭长裙的女性,迎面走来,眼神里带着淡淡的哀伤。这是四川艺术家何多苓的新画,展览于近日于上海外滩22号璘宝轩画廊何多苓的个展《自然的诗意》上。何多苓以描绘女性而闻名,在他的画面中,他总能够把特定的形象和特定的气氛不可思议地混合起来。除了上世纪80年代《春风已经苏醒》以及《青春》,一张《小翟》同样影响巨大——给女诗人翟永明的造像,让人分...

    176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童真世界中的文化呈现[图文]
    童真世界中的文化呈现[图文]

    题记:思想融化在精短的文字里,以深刻的洞悉发现艺术的真谛!孙鹏的古装童画,在当下中国画坛,也许并不多见。孙鹏的立意,被他那轻灵活泼的画面所掩盖,被孩童的烂漫天真的情趣所裹挟。动感十足的画面,让人的眼球无法顾及其它。孙鹏弹奏的,是一阕遥远的童谣,它滑过我们的耳际,飘落在我们的心湖,柔风吹皱春水,一时间,仿佛找到了自己摇曳在波光中的童稚的面影……孙鹏的立意,显然不只是为了描...

    50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让·波德里亚:作为摄影师的哲学家[图文]
    让·波德里亚:作为摄影师的哲学家[图文]

    图片资料文_谢湘南在今天,神奇的PS技术让照片离真实的图像越来越远,人们看到的照片更接近于欲望本身。照片的语法,从未像现在这样混乱。然而,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照片不会有这种感觉,那是一个静默的世界,一个由各种遗迹与名胜现场、风物景观组成的世界图景。它是未被PS过的历史与风景的集合,是哲学家思想的余温。从明信片开始用照片的沉默,抵制噪音,话语和谣言。用照片的静止,抵制运动,变...

    15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曹恩祥的学艺历程中多有名师指点,又是娄东画派的传人。或许正因如此,谈起对书画一道的发展现状,他的观点也始终中正平和,但在包容中也不乏忧虑:“人贵立品,画贵立气。人的品质对画的气质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也去看一些画展,常常是满怀希望而去,灰心失落地回来,画的基础不牢、品格不高、缺乏正气…&helli...

    11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闭幕(资料图片)作者王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上个月的“上海书展”异常火爆,笔者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

    16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纪清远:还原人物的文化精神[图文]
    纪清远:还原人物的文化精神[图文]

    纪清远记者梁毅实习生贺芳芳人物名片纪清远,1954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献县。毕业于首都师大美术系。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纪晓岚研究会顾问。20世纪70年代初,向国画大师蒋兆和学习中国画。通过长期的摸索,在水墨人物方面有所建树。纪清远最近在画一张大画。为纪念北京建都860周年,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了一项主题为《建都北京》的重大...

    77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