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轨敦 | 
|---|---|
| 外文名 | |
| 创作者 | |
| 别名 | 轨敦 | 
| 时代 | |
| 门类 | 青铜器 | 
| 出土 |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05529) | 
| 文保级别 |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轨敦❖图片

轨敦

轨敦铭文

轨敦铭文

轨敦铭文拓片

轨敦铭文拓片
轨敦❖简介
轨敦,战国后期,通高17.8厘米,宽22.4厘米,重3.46kg。
敦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
相关知识科普
敦
盛食器,将鼎、簋的形制相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尔雅·释丘》疏引《孝经纬》:“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
三伏牺
三,数目。伏,趴着。牺,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青铜鼎是最重要的祭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故东周时期鼎上流行此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