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瓷兔 | 
|---|---|
| 外文名 | |
| 创作者 | |
| 别名 | 瓷兔 | 
| 时代 | |
| 门类 | 雕塑 | 
| 出土 |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4932) | 
| 文保级别 |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瓷兔❖图片

瓷兔❖简介
瓷兔,唐,通高1.8厘米,身长2.6厘米。
瓷兔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是一件孩子们的玩具。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家中长辈在乞巧、春节等节日里为孩子们购买各种动物玩具已渐成风俗。为适应这种需求,工匠们也捏塑出造型各异的动物售卖,为儿童们所喜爱。此件瓷兔应是当时出售的儿童玩具。
相关知识科普
乞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之乞得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