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12-13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
时代
门类 玺印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001194)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图片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辽东王玺” 玉印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辽东王玺” 玉印钤本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简介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明,印面2.3×2.3厘米,通高2.0厘米。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相关知识科普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秦末,项羽随叔父项梁起义。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派兵救援,项羽杀死观望不进的统帅宋义,自己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与秦军激战于巨鹿,秦军主力就此被摧毁殆尽。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后在楚汉战争中,被汉将韩信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他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而亡。 项羽的失败不仅没有减损其霸王的威名,反使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光彩的悲剧性英雄之一,而为后世所慨叹歌咏。《霸王别姬》就是传统戏曲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

相关文章

  • 铜鼻钮四神图案“徐尊”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四神图案“徐尊”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四神图案“徐尊”印,东汉,印面1.6×1.6厘米,通高1.8厘米。铜印鼻钮,印面为并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台四侧面有阴刻图案,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视图规则,印章钤盖时,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则与今相颠倒,而在汉代是按照“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定位的。“四神”见于印章者有数种模式:...

    791 四神 阴刻 苍龙
  • 黄玉鼻钮“陈毋伤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黄玉鼻钮“陈毋伤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黄玉鼻钮“陈毋伤印”,东汉,印面1.7×1.7厘米,通高1.2厘米。印黄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印面上排“陈”、“伤”两字皆是左右结构,笔道较繁,下排“毋”、“印”两字篆体为上下结构,笔道相对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制作时上排两字占印面稍多,下排两字占印面略窄,考虑周全,效果极佳。此印玉质黄...

    1012 黄玉
  • “己丑进士”铜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己丑进士”铜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己丑进士”铜印,明,印面2.6x2.6cm,高3.1cm铜质,兽蹲身而坐,方形印面。朱文“己丑进士”印文。...

    1990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玉鼻钮“潘燕”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潘燕”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潘燕”印,汉,印面1.9×1.9厘米,通高1.4厘米。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

    198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田石“松下清斋摘露葵”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田石“松下清斋摘露葵”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田石“松下清斋摘露葵”章,清,朱文震篆刻,通高3.1厘米,印面边长3.3厘米。印青田石质,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篆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松下清斋摘露葵”七字。边款隶书体阴刻“朱文震敬篆”。此石章印文摘自唐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句。“清斋”即“素食”,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名“露葵”,即冬葵。战国辞人宋玉亦有“烹露葵之羹”之句,王维晚年长斋,故用此典。此石章印...

    640 朱文震 素面 阴刻 王维 永瑢 九思堂
  • 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保泰持盈”印,清嘉庆,青玉质,瑞兽纽葫芦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厘米,长4.1厘米,通高3.1厘米,纽高1.9厘米。“保泰持盈”,意即当人处盈泰之时,更要常怀敬慎之心,以使圆满状态得以保持,即以谦慎之心处盈泰之时。清代皇帝中最早系统提出“保泰持盈”思想的是乾隆帝。乾隆中叶,统一新疆战事胜利之后,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乾隆帝的施政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持盈保泰...

    1057 方略
  • 碧玉盘龙纽“皇帝奉天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盘龙纽“皇帝奉天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皇帝奉天之宝”,清早期,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面1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纽高11.5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乾隆帝二十五宝之一,《宝谱》记此宝“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但这只是一种象征,实际上,迄今还未发现钤盖此宝的档案文书,表明此宝极少使用。关于此宝的含义,乾隆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国宝时曾有过如下考辨...

    1374 皇帝奉天之宝 碧玉 钦定 交泰殿 大祀 青词 会典 大清会典
  • 滑石异兽纽“大明天子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滑石异兽纽“大明天子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大明天子之宝”,明,滑石质,海水蛟龙纽方形玺。篆书。面4.8厘米见方,通高4.4厘米, 纽高1.9厘米。...

    1455 天子之宝 白石
  • 白玉龟钮“太原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龟钮“太原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龟钮“太原王玺”,明,印面2.25×2.25厘米,通高1.95厘米。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太原王玺”四字。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所谓“太原王”本为汉文帝时的封王,名刘参,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

    1440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玉虎纽方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虎纽方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虎纽方章,唐,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3厘米。...

    832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田石“无咎周甲后作”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田石“无咎周甲后作”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田石“无咎周甲后作”章,近代,王褆篆刻,通高4.3厘米,印面边长2.1厘米。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无咎周甲后作”六字。边款阴刻楷书体“叔平社长六十寿。辛巳春日福厂刻寄奉祝”。“无咎”见于《易经》,意为无过失或灾祸,古人多以之作名号,此处为马衡先生之别号。王褆于此印款中称马衡为社长,所谓“社”即圆台印社。辛巳年为马衡周甲(6...

    1479 王褆 素面 阴刻 辛巳 马衡 圆台印社
  • 铜鼻纽“军都左尉”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纽“军都左尉”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纽“军都 左尉”印,印面2.3×2.4厘米,通高2.4厘米。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军都左尉”四字。此为东汉时官印。...

    391 军都 左尉
  • 玛瑙螭纽“随安室”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玛瑙螭纽“随安室”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随安室”印,清雍正(乾隆为宝亲王时期),玛瑙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3厘米,长2厘米,通高1.6厘米,纽高0.6厘米。...

    838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碧玉交龙纽“避暑山庄”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交龙纽“避暑山庄”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避暑山庄”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7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4.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此玺原存放于避暑山庄。印台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叙述避暑山庄建造之原委。配紫檀木宝匣,匣顶刻“避暑山庄”四字,匣四周亦阴刻填金《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落款“乾隆丁卯仲秋月瀚御制”,知此玺制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

    668 避暑山庄 碧玉 交龙纽 阴刻 紫檀木
  • 青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太上皇帝之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3.5厘米。“太上皇”之称谓出现甚早,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便尊其父为太上皇,以示崇敬。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历史上为太上皇者因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而境遇各异,但多数是受形势所迫勉强让位。通观中国历史,名副其实既有尊位又有权势的太上皇,恐怕非...

    1805 太上皇 皇帝之宝 交龙纽 亲王 丙辰 太和殿 十全老人之宝说 内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