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武大老牌坊被撞损:一座国保文物的前世今生

时间 : 06-13 投稿人 : 聪儿 点击 :

6月5日晚,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珞珈山路口的武汉大学老牌坊,被一辆超高的车辆强行通过时撞损。牌坊中部被撞缺一大块,钢筋裸露,背面的篆书“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中的“理”字已完全被毁。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五”)“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大老牌坊遭到撞损引发高度关注。这一文物建筑究竟建于何时,为何不在武大校园内?它曾经历和见证了一座大学和一座城市怎样的历史沧桑变迁,又正面临怎样的保护难题呢?

不是“校门”是“路牌”

1929年,新成立的国立武汉大学经过李四光、叶雅各等人的反复考察,决定在当时武昌城东郊东湖南岸的落驾山、狮子山一带选址建设新校址,并将落驾山改名“珞珈山”。当时,珞珈山一带十分荒凉,童山濯濯,人烟稀少,交通更是极为不便。由武昌大东门出城向东的唯一车路(今武珞路——珞喻路),距离新校址尚有约3华里之遥。因此,校方与省建设厅合作,从街道口向东北修筑了连结武珞路和新校址的一段新马路,以方便新校舍工程建设和将来学校师生的往来交通。这条可通汽车的马路于1930年竣工,校长王世杰将之命名为“大学路”。

虽然名为“大学路”,但这条路的大部分段落并不在武大校址内,是武昌的市政道路。当时,武大在校园边界大学路经过处,并没有修筑校门,而是决定在大学路南端起点的街道口,建设了一座木牌坊。之所以把牌坊建在这里,是因为此处是大学路与武珞路交汇处,往来市民和车辆容易注目。因此这座牌坊,事实上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武大“校门”,而更像是一座“路牌”,即指示由此岔路,可通往武汉大学。

该牌坊于1931年建成,是一座涂有油漆彩绘的三开间木质牌楼建筑。牌楼明间跨度很大,上悬校名“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楷书匾额,其间还有镂空的钱纹图案。从老照片可知,当时这座木牌楼的正反两面,都是悬挂的同样的文字,即校名题匾。这座牌楼虽然色彩艳丽,但其立柱纤细,头重脚轻,且无戗杆,整体结构较为脆弱。果然在其落成的次年,便毁于一场大风了。

到了1934年,武大决定在街道口木牌楼的原址,重建一座新的牌楼。这次学校吸取了前次的教训,决定改用更为坚固牢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牌楼为三开间冲天式牌坊,与稍早前建成的南京中山陵博爱坊有些类似,但整体风格更为简洁朴实。牌坊通体以青灰色水刷石饰面,檐部施以绿色琉璃瓦装饰,与珞珈校园内的主要校舍建筑风格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新牌坊建成后,其背面所刻的文字,不再是与正面相同的校名了,而换成了六个篆体的汉字:“文灋(法)理工农医”。这六字,是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所设的六大学院。不过,在建立这座牌坊的1934年,武大只建成了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农学院刚刚成立筹备处,尚未招生,医学院则更是尚付阙如。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但随后因全面抗战爆发,该学院旋被撤销。直至抗战胜利后,武大才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在1934年武大即将这一六大学院的名称刻于牌坊之上,无疑表明了校方的勃勃雄心,也向社会昭示了武大的努力目标。

跨越八十余年的历史传承

虽然这座牌坊并不是建在武大校园边界处,但由于长期以来武大并没有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校门”,所以师生校友和武汉市民,也一直把这座牌坊当作武大“校门”看待。在今天的八一路、珞狮北路等道路修筑以前,从武昌市区前往珞珈山,这座牌坊仍是必经之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当年建于荒郊野外的老牌坊和“大学路”(后改名“珞珈山路”),周边已逐渐被城市建筑所包围。1992年,武大决定在八一路与珞珈山路交汇路口,即武大校园西南边界处建设新校门,以迎接次年的校庆。经过方案征集和讨论,新校门的设计方案,决定突出历史传承,在校门中央的花坛里按等比例复制了一个街道口的老牌楼,花坛两侧安排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同时,东西两侧的门卫室,则模仿了1990年落成的人文科学馆(逸夫楼)的屋顶样式。

可以说,这一新校门是武大新老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其中这座新牌坊,在整体模仿老牌坊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如夹杆石增加了浮雕图案和须弥座,校名匾额改为大理石背景等,整体风格显得更加精致。

2012年,因八一路隧道修建,武大校门新牌坊被拆除,而武大为了迎接校庆,也重建了新的校门广场。新校门的核心元素,仍是复建了街道口的老牌坊,此次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放大,且不在置于花坛之中,而是直接放置于广场中央,游人可以近距离与其接触。笔者曾参与过当时的校门设计方案征集,校方曾提出明确要求,校门设计必须保留老牌坊这一核心元素。经历八十余年的时光沉淀,当年的老牌坊,已经从最初一座单纯的“指路牌”,变成了承载了珞珈山大学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一代代武大校友和武汉市民中深入人心了。武大师生甚至对牌坊的建筑进行了许多有趣的“附会”,如四根八棱门柱,被解读为武大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

事实上,武大老牌坊不仅在武大成为重要地标建筑符号,在武汉市更产生了建筑风格和文化的外溢效应。这一绿色琉璃瓦三间冲天式牌坊的建筑造型,在武汉成为许多其他单位模仿的对象。如位于东湖湖心,同样建于1934年的湖光阁(原名“中正亭”),也是一座钢筋水泥的绿屋顶中国复古风格建筑。阁前东湖绿道的路边,也建有一座牌坊,建筑风格与武大校门高度相似。武昌洪山西南麓的施洋烈士陵园,大门同样为一座三开间冲天式绿色琉璃瓦牌坊。这些位于东湖风景区附近的牌坊,其建筑风格,或多或少都传承自其始祖——街道口的武大老牌坊。

亟待改善的文物保护状况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国五”名单,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即包括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一项,标号为第497号。同样位列“国五”之中的,还有第475号“未名湖燕园建筑”、第476号“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第479号“东北大学旧址”,这是我国最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批近代大学建筑。

列入“国五”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有15处建筑,包括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礼堂、华中水工试验所、半山庐、六一纪念亭、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李达故居。这其中,除了李达故居外,其余14处都为民国时期兴建的建筑。

在这15处国保单位中,14处都位于今天的武大校园内,唯独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一处,孤悬校外数里远处。正因如此,这一建筑与校内的其他14处建筑相比,境遇可谓霄壤之别。在位于校园内的各校舍建筑陆续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之时,地处街道口闹市之中的老牌坊,不仅几无人知,其周边环境和保护状况,也与“国保”身份极不相称。在发生此次严重撞损时间之前,老牌坊明间的门柱落地处,已发生过多次汽车擦碰,伤痕累累。而周边餐饮门店产生的油污等,更是多年来持续污损老牌坊的表面。

由于武大牌坊地处校园之外的特殊位置,使得其文物保护客观上存在一定困难。类似这样的文物状况,在国内其他一些城市也有案例。最为相似的是同样建于1930年代的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的两座老牌坊,也位于校区之外,曾经也面临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被迁往原岭南大学校园,而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则被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划分使用。地处五山的原国立中山大学牌坊,其上的字迹也被涂抹改为“为人民服务”。2014年,广州市文物部分对老牌坊进行了修复,重新恢复了原牌坊上由校长邹鲁题写的“国立中山大学”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字样,而牌坊本身也被妥为修缮。2016年,在中山大学校园复建的校门牌坊,也随即改回了历史原貌。

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在此屹立已八十余年,不仅是一座近代中国著名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见证了过去八十余年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沧桑变迁。它因当年珞珈山地处偏僻,不得不在大路边建“路牌”指路而建,到如今身居武昌地区最繁华的闹市之中,这巨大的环境变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撞损发生后,一些热心网友和市民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将老牌坊进行异地搬迁保护。且不说作为国保单位,其迁移的法律程序复杂,这一建议本身在笔者看来亦不可取。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本身即承载了重要历史信息,非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本不应轻易移动。妥善保护武大老牌坊已迫在眉睫,而根本之途,应是彻底整治周边环境,还这座文物建筑以本该有的历史尊严。

相关文章

  • 盛以稻粱[图文]
    盛以稻粱[图文]

    古人以祭祀为最重要最隆重的大事,所用器具都分门别类,各司其职:烹煮肉食之器为尊为鬲,贮酒之器为尊为爵,盛装主食之器则是为甗为簋。盨甗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蒸锅,把黍粟蒸熟后供献祭用。甗字左为献,右为瓦,表明原是一种陶器,左下有鬲字,甗的下部确实就是一只鬲,它的上部是一只甑,如圆锅状,两者组合成一体,当中有一种叫箄的附件隔着。这是一块薄板,上面打了孔洞,蒸饭时把黍粟放在甑中,因为有箄隔着,它们不会漏下...

    860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地上的考古为何要动用无人机航拍[图文]
    地上的考古为何要动用无人机航拍[图文]

    近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17年吉林省率先开展“重要遗址航拍影像及数字化三维数据采集”科研项目。被誉为“云端考古”的遥感技术特别是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为吉林考古人员在空中增添了一双“慧眼”。有效化解全息影像采集难题作为省内唯一具有考古发掘团体资质的科研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科技创新,他们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合作,于2013年引进多旋翼低空无人机航拍技术,解决了考古发掘...

    1697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漆器:商战主角贸易宠儿[图文]
    漆器:商战主角贸易宠儿[图文]

    19世纪 红黑漆描金人物故事图梳妆盒2 陈家祠藏刻有“蕃禺”二字的漆奁 广州博物馆藏云纹漆盘 广州黄花岗 南越国墓出土清道光 黑漆描金开光绘亭塔山林扇 广东省博物馆藏割开漆树树皮,收集乳白的汁液,再经过日照、搅拌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就成了“漆”。用这种天然涂料来防护和装饰家具,是古代中国人的独创发明,可以溯源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了17世纪,来自东方的漆器在西方市场上成了抢...

    1217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三位学生用千颗钉子作画 还原哈萨克族转场文化[图文]
    三位学生用千颗钉子作画 还原哈萨克族转场文化[图文]

    (记者任娜 通讯员彭晗)一幅画、三个人、九十多个小时、一千一百多颗钉子……三位西电本科生,用钉子、线、木板这些最简单的材料,完成了一幅由钉子做成的画。用这样的方式,将哈萨克“转场”文化的场景展现出来。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现在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转场”。传统的“转场”已经延续了近3000年左右。每到秋季转场,哈萨克牧民赶着牛羊马等牲畜,长距离迁徙,跋涉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小时候跟着家人...

    1550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男子驾驶古董飞机降落埃及金字塔旁 80年来首次[图文]
    男子驾驶古董飞机降落埃及金字塔旁 80年来首次[图文]

    科莱特驾驶的飞机成功降落在吉萨金字塔群旁。科莱特完成壮举,显得很兴奋。科莱特的飞机飞过金字塔。比利时一名机师周日驾驶一架1930年代的旧式双翼飞机,成功在埃及吉萨金字塔群旁的一条窄路上降落,是80年来首位完成这项壮举的机师。比利时机师科莱特(Cedric Collette)与太太,当日驾驶一架1930年代出产、型号为Stampe SV4的旧式双翼飞机,成功在金字塔群中间飞过,并在一条窄路上降落...

    639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老人40年收藏毛主席像章2.8万枚[图文]
    老人40年收藏毛主席像章2.8万枚[图文]

    资料图片东北网7月10日讯近日,哈市市民黄煦老人拨打了“最”纪录报名电话,称他经过几十年的收藏,目前拥有2.8万枚毛主席的像章,在哈市此类收藏可称“第一人”。黄老表示,他的愿望就是举办免费的展览,以发展哈市的红色旅游。9日,记者来到道里区安化街的老人家中,书房内满眼都是毛主席的塑像和像章,黄煦老人表示,这房间专供摆放藏品,粗略估计仅像章就有2....

    528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探索纽约大都会影像档案[图文]
    探索纽约大都会影像档案[图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将于8月29日重开,虽然由于疫情裁员颇多,但依旧在通过线上讲述着博物馆故事。作为庆祝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个影像资料的放映活动。从1月24日起,博物馆便从每月从影像档案中选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这些影像资料包括1920年代以来拍摄的藏品、纪录片、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简介、以及纪录博物馆幕后画面过程。此次介绍的是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影片《...

    272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莫言称北京打的要送中华烟:路途太近司机会甩脸子[图文]
    莫言称北京打的要送中华烟:路途太近司机会甩脸子[图文]

    受访市民大多数称在广州打车很少遇到拒载的情况。记者苏俊杰摄名作家称北京打的因路途太近被司机“甩脸子”广州市民认为的士司机态度尚佳拒载情况不多(记者何道岚、林亦旻)近日,作家莫言在一次采访中称:自己到北京打的要带上一包中华,因为路途太近司机会“甩脸子”(给乘客脸色看)。一语激起千层浪,全国网友跟进“吐槽”。本报记者走访...

    2002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揭开《纯惠皇贵妃朝服像》鉴定与拍卖的谜团[图文]
    揭开《纯惠皇贵妃朝服像》鉴定与拍卖的谜团[图文]

    季涛2015年10月7日,香港蘇富比秋拍“大雅雍容——清代后妃肖像”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其中,郎世宁等画师绘制于清乾隆年间的《纯惠皇贵妃朝服像》以估价待询形式上拍,3800万港元起拍,场上竞价十分激烈,当出价到6000万港元之后,便在程寿康和仇国仕两位先生的电话委托之间出现了拉锯战。最终这幅画以1.21亿港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达到1.374亿港元,由委托程寿康举牌的买家竞得,据说是一位操...

    1949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不知匕首为古董:英国农民用其做门档[图文]
    不知匕首为古董:英国农民用其做门档[图文]

    资料图28日报道,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花费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9.9万元)从一老农家里买到一把青铜匕首,而这件珍贵的古物竟被老农做了数年的门档。诺维奇城堡博物馆专家称:“该匕首长21英寸(约合53厘米),供仪式所用,是3500年前的古物。目前,这种类似的匕首在英国仅发现1个,法国和荷兰各有2个。”考古学家蒂姆·佩斯特尔说:“这个发现十分重要,为我们解开青铜时代的历史之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21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贵州藏家收奇石形似中国地图 想要上交国家[图文]
    贵州藏家收奇石形似中国地图 想要上交国家[图文]

    这块 “雄鸡石” 价值几何?镇宁一奇石收藏者自称曾有人出价30万元,不过他更想无偿捐给相关部门昂扬的鸡头、饱满的鸡身,强健的鸡爪,丰盈的鸡尾……轮廓分明的边缘,俨然一幅天然的中国地图,这就是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一奇石爱好者收藏的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黄蜡石。奇石貌似“中国地图”“这是我2013年在黄果树募龙村一山上意外发现的,这块石头长80厘米,高60厘米,厚12厘米。 ”韦罡告诉记者,自己是自...

    890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搪瓷痰盂在海外卖爆了 因为它被开发出一个新功能[图文]
    搪瓷痰盂在海外卖爆了 因为它被开发出一个新功能[图文]

    在被当做香槟冰酒桶之前,其实痰盂还有过很多除了储藏排泄物之外的功能。图片来源:亚马逊这两天,你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痰盂的新用途。痰盂登上热搜的原因是它在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上被售卖,且销量奇佳,只不过卖家对它的功能描述是可以作果篮、冰酒桶、食物存储罐等。界面时尚在亚马逊检索发现,输入“中国”、“搪瓷”、“水果篮”等关键词即可以得到包括痰盂在内的商品搜索结果。相关页面的搪瓷痰盂商品定...

    568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李克强转赠拨浪鼓 正式入藏国博[图文]
    李克强转赠拨浪鼓 正式入藏国博[图文]

    11月20日上午,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名老商户把几十年前艰苦创业时摇动的拨浪鼓赠送给李克强总理。义乌小商品城商户赠予李克强总理;国博称首次收藏拨浪鼓,将适时展出昨日上午,一只巴掌大小的拨浪鼓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只有50年历史的拨浪鼓来自浙江义乌,今年11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时,一位商户将它赠予总理。李克强总理说,我知道义乌人创业初期“鸡毛换糖,摇着拨浪鼓走天下”的...

    1789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给当代艺术加点儿音乐[图文]
    给当代艺术加点儿音乐[图文]

    比格斯作品《盛放》本月,纽约新博物馆的一层楼面将盘旋着古老的悲歌,仿佛将游客带回到公元前612年的亚述—彼时,帝国正遭受袭击,摇摇欲坠。歌曲的创作者、意大利艺术家罗伯托·兹沃基(RobertoCuoghi)将唱起这首悲歌,并用公羊角、非洲琵琶、椰子壳和印度象铃轮流伴奏。另外一层楼面,10个拿着吉他的行吟诗人将分散坐在展厅中的不同位置,唱起1977年一部冰岛邪典电影中性...

    1284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摄影师托马斯·罗马被控侵犯女性模特[图文]
    摄影师托马斯·罗马被控侵犯女性模特[图文]

    约克郡的这座公寓大楼将被改造成为综合艺术空间。图片:Yorkshire Post英国一住宅大楼将成为2800万美元艺术空间2018.01.05根据《约克郡邮报》报道,英格兰谢菲尔德的一座1961年建成的十三层住宅大楼将由Arup工程咨询公司改建成为一座造价2800万美元的艺术中心,该公司也是这座建筑最初的设计师。新空间名为“公园山艺术空间”(Park Hill Art Space),将提供艺术...

    1263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