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图文]

时间 : 06-16 投稿人 : 明明 点击 :

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共同召开了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称在黄河流域的郑州市荥阳汪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经研究证实,是目前中国发现现存最早的丝织品,距今五千多年。

澎湃新闻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谈丝绸起源和汪沟遗址丝绸发现始末。赵丰表示,丝绸起源于中国,本来大家都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是2014年在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那次世界遗产大会上,有其他国家的官员提出了他们的丝绸比我们国家的要早。国家文物局就提出要求,要把丝绸起源于中国的确实证据拿出来。2015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以“寻找中国丝绸起源”为主题的考古项目。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澎湃新闻:1983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曾出土距今5500年前后的丝绸残痕,证实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这次在河南荥阳汪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也是距今5300至5500年,应该说并没有将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年代往前推,那么它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哪?

赵丰:第一个当然是丝绸起源的研究。近代中国考古发掘的丝织品最为明确的有三个实例,分别是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蚕茧,是人类利用蚕茧的实证;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是长江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1983年河南青台遗址出土瓮棺葬中的丝绸残痕,是黄河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也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但是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没有保留下来,这个物证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这次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在距离青台遗址不远的汪沟遗址,又挖出了5000多年前的丝织品实物,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去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丝绸的存在,而且用我们的新技术手段也证实新发现的丝织品是家蚕丝。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品

澎湃新闻:你在论述丝绸起源时,特地把野蚕丝的利用排除在外,仅以家蚕丝绸作为论述对象。为什么要把野蚕丝排除在外?

赵丰:我认为丝绸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节点:一是利用野生桑蚕茧的茧丝织成丝绸;二是驯化野桑蚕成为家蚕;三是为了养蚕而进行桑的人工栽培。这三个节点应该是有先后的,其理论上的层次是先有人类对野生桑蚕茧的利用,再有驯化野蚕,再到人工栽培桑树。但其中也有主次,最为关键的是从野桑蚕到家蚕的驯化过程。因为印度历史上很早就有利用野蚕丝生产织物的记载,但几千年后,它们还是野蚕,没有被驯化。所以我一直没有把野蚕丝算作丝绸起源,因为利用野蚕丝只是属于偶然性的,或者说是很小的生产量,跟我们所说的丝绸起源概念不一样。因为只有成功驯化为家蚕之后,蚕才能够成为稳定的、真正的生产材料。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与家蚕的对比图

澎湃新闻:这次的新发现为丝绸起源于中国增添新的证据么?我们能否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

赵丰:说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丝织品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本来丝绸起源于中国,我们都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丝绸是中国的发明,这算是世界上基本的共识。2014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的领导把我叫去参加会议,要求加强丝路后申遗时代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着重提到了要加强丝绸起源的研究,因为在那次世界遗产大会上面,有其他国家的官员提出了他们的丝绸比我们要早。国家文物局就对我们提出这么个要求,要把丝绸的起源到底是不是中国确实的证据拿出来。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汪沟瓮棺碳化纺织品绞经组织局部放大照片

我在1996年在《东南文化》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叫《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其中主要的观点就是人们怎么会想到用丝绸来做衣服。我认为人们最初想到要驯化利用蚕不是单纯为了多一种衣服的材料。我认为跟蚕的崇拜、跟人们由死向生的丧葬观念有关。自然界蚕的一生,从蚕卵到幼虫到蛹,这个过程就像人的一生。我们现在有比较多的证据证明,当时古人已经从这里得到启发,认为人死后灵魂升天就像蚕蛹化蛾一样,因此,蚕给人的联想跟升天联系在一起。于是人死的时候是应该用丝绸给他裹起来,丝绸作为一种媒介,沟通天地,引导墓主升天;第二就是蚕吃的桑叶,吃了桑叶最后可以升天,所以桑树林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你看古人祭祀、求雨、求子基本上都到桑林里面去。并且还从桑树中想象出一种扶桑树,扶桑树就是通天树,是太阳栖息的地方。所以扶桑树经常跟太阳联系在一起。第三才有人们的养蚕,养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蚕,保护人们升天的通道。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钱山漾遗址出土丝绢残片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国才有,在印度就没有这样一种文化背景,所以也只有在中国的文化中出现“作茧自缚”,出现扶桑树,出现这种原始崇拜,只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丝绸才可能从野蚕被驯化到家蚕,丝绸也才能真正的起源。

这一次在瓮棺中发现丝织品佐证了我提出的观点。为什么最早的丝织品会在瓮棺葬中被发现?第一,瓮棺葬埋葬小孩,它用丝绸包裹的实例,这就证实了我们当时说的丝绸跟人的丧葬观念有关,丝绸是作为人死后包裹用的;第二,瓮的外形很像蚕茧的形状,这其中会有不会有一种“作茧自缚”、“破茧升天”这种寓意,把尸体埋在茧子里面,灵魂才能升天,相当于为我的理论增添了一些支撑材料。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瓮棺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在郑州开始你们的丝绸探源?

周旸:丝绸探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找起源我们一般都在神话里面找,在史料里面找,但是缺乏考古学实证,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这样的工作。2015年我们第1次去了郑州的青台村遗址,因为那里曾经在1983年出土过最早的丝绸,距今5500年前后的丝绸。那么我们觉得黄河流域作为丝绸起源是有很大概率的。第一,那个地方在5500年的时候是黄帝聚落的所在地;第二,史料里面记载的黄帝的元妃嫘祖教民养蚕的也是在那一带,我们觉得神话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考古学实证,1983年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信心。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蚕蛹。河南博物院 藏

澎湃新闻:郑州荥阳汪沟遗址的丝织品样品具体的发现和鉴定过程是怎样的?

周旸:从2015年的下半年到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就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申报了国家文物局“寻找中国丝绸起源”为主题的考古项目,学术目标就是寻找丝绸起源。挖掘项目的考古工地就在1983年曾发现过丝绸的青台村,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这个工作。到了2017年,我们就带着我们的技术到了郑州考古研究院,到了青台村,也清理了汪沟遗址的几个瓮棺。汪沟遗址跟青台遗址差不多同时期,相隔也不远,从考古学家的判断来讲,他们应该属于同样的一个文化类型。我们2017年其实非常幸运,汪沟遗址我们清理了两个瓮棺,其实就发现了丝绸,然后到了2018年,我们把我们的研究范围扩大,不仅包括青台,包括汪沟,还包括巩义的双槐树遗址。那是一个非常高等级的遗址,最让人惊叹的是它出了一个野猪獠牙雕的一个蚕雕。那个地方又相传是黄帝聚落,然后在那里试了一下没有新发现,到了2019年6月,我们又继续在汪沟开展工作,在5个瓮棺里面发现了4个四个瓮棺里面有纺织品。这次公布的是我们2017年的研究成果,因为2019年的研究成果,我们还想更深化细化,但是八九不离十,因为我们不停的在扩大取样的范围和取样的数量,也在不停的提升我们的技术,所以我们觉得接下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支持。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周旸、郑海玲从瓮棺中取样的现场

澎湃新闻: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更早的丝绸存在?

赵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相信我们继续做下去,这个范围肯定还会扩大,年代还会往前推。

我们将来会把重点一个放在北方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放在南方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它有墓葬,墓葬等级也比较高。所谓“化干戈为玉帛”,玉是通天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玉跟丝之间应该有某种联系,所以将来我们会在良渚这一块做更多的工作,当然我们的工作都是基于考古发掘来做,考古没有新进展,我们就等于说没有事情好做。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双槐树遗址出土牙雕蚕

澎湃新闻:这次是你们首次运用你们馆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技术在丝织品的鉴定上么?

赵丰:这是我们在科学手段上的一个创新。因为以前丝绸鉴定主要是靠形貌,人类纺织的面料纤维主要有棉、毛、麻、丝,放大来看它的截面都是不一样的,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当你鉴定的材料非常脆弱,一碰就碎的情况下,它的形貌就保存不下来,我们就很难鉴别。这次我们以周旸为主的纤维研究团队用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技术。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检测能力,扩大了我们检测范围,所以这一次应该说是我们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 美术品知识

青台遗址出土丝织品残片

这次也不能说首次使用,因为我们的这个技术是一点点进步的,最先使用在相对比较容易辨认的东西,比如商周的青铜器等。我们另外一个重要运用是在“南海1号”沉船里面。“南海1号”沉船有一个船仓是空的,里面没有陶瓷器,舱底还是有一点杂质留下来,我们从这个杂质里面就是找到了丝,说明那个舱当时是装丝绸的,所以我们叫这个技术“于无形处寻真迹”。所以我们应用在不同的地方,但是运用到这么早的年代,找到丝绸,这还是第一个案例。

周旸: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残留物已经严重碳化,看上去就像土。以往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碳化纺织品纤维材质的检测。随着酶联免疫技术的不断优化,检测成本的不断降低,我们将在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开展更广泛的样本检测,以期勾勒出这一地区的丝绸起源分布图。

相关文章

  •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图文]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图文]

    钱镜塘像钱镜塘(1907—1983年),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后以字名世。钱镜塘原籍浙江海宁,为吴越王钱镠30世裔孙。其祖父钱笠群、父亲钱鸿遇均做过清朝的小官,且皆善丹青翰墨,爱好书画收藏。钱镜塘自幼深受家庭环境熏陶,善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钱镜塘临帖学习书法,照着石印版的《芥子园画谱》学画山水;钱镜塘也读报纸,虽然上海的报纸投递到海宁要晚两天,但总体上他了解外边的社会发生了些什...

    736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夫妻因翡翠邮票真假起争执 鉴定:假得离谱[图文]
    夫妻因翡翠邮票真假起争执 鉴定:假得离谱[图文]

    图1 鉴定物图2 实物特写图3 鉴定物图4 实物特写有一对王姓夫妻最近带着疑虑把一套收藏了10年的“十二生肖翡翠邮票”送来给笔者鉴定。他们讲述了对该套“十二生肖翡翠邮票”产生疑虑的原因,因要搬迁新宅把这套邮票翻了出来,打开一看呆了,印在翡翠邮票上的图案油墨被渗透得斑迹累累,老公怀疑材质不是翡翠,到底是真是假?夫妻两人为此引发了争论,老公说真翡翠怎么会渗油墨?老婆说翡翠又不是金属,渗色、褪...

    1063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外媒:三百年前油画惊现iPhone 苹果库克回应[图文]
    外媒:三百年前油画惊现iPhone 苹果库克回应[图文]

    库克发Twitter截图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普京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撞脸后,科技界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三百多年以前的一幅油画中,出现了与iPhone惊人相似的物品。而这幅油画的发现者就是苹果的掌门人蒂姆·库克。库克说这幅1670年的画里有iPhone据外媒报道,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 )今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首届Startup Fest Europe大会时接受了记者访问...

    1546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河北衡水艺人创作《玉兔迎春》系列蛋雕作品迎新春[图文]
    河北衡水艺人创作《玉兔迎春》系列蛋雕作品迎新春[图文]

    《玉兔迎春》系列蛋雕作品。 王耀 摄霍广健正在创作。 王耀 摄霍广健选蛋制作蛋雕。 王耀 摄霍广健抽掉蛋液,准备用蛋壳创作。 王耀 摄霍广健在蛋壳上描图。 王耀 摄霍广健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蛋壳上进行雕刻。 王耀 摄霍广健的蛋雕作品。 王耀 摄霍广健的蛋雕作品。 王耀 摄随着兔年春节临近,河北省衡水市蛋雕艺人霍广健用近一个月时间,创作《玉兔迎春》系列蛋雕作品,迎接即将到来的兔年新春。在霍广健的...

    1348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关守龙 / 辽宁宝玉石名片—战国红[图文]
    关守龙 / 辽宁宝玉石名片—战国红[图文]

    北票战国红火了成为辽宁一张崭新的宝玉石名片关守龙作品《开天辟地》 | 北票战国红在辽宁省境内有岫岩玉 玛瑙 琥珀 辽砚 木化石等岫岩玉和玛瑙一直各擅胜场相比其他地区出产的玛瑙北票战国红色彩艳丽纹理美观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皆因它以自身的实力征服了大家关守龙作品《一代天骄》 | 北票战国红历史北票战国红名起战国文化战国时期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玉质礼器作为身份的象征...

    987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泰姬陵严重变色 印度最高法院命政府求助国际社会[图文]
    泰姬陵严重变色 印度最高法院命政府求助国际社会[图文]

    因泰姬陵变色实在“令人担忧”,印度最高法院指示政府向国际社会求助。泰姬陵建于17世纪中叶,是莫卧儿帝国国王沙·贾汗为他分娩而死的妻子穆塔兹所修建。泰姬陵被公认为是印度的名片,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天吸引约7万名游客。然而多年来,泰姬陵白色大理石却逐渐变黄。印度最高法院法官看过几张泰姬陵近期照后表示,大理石的颜色“最初变黄,现在看起来正在变绿变黑”,并下令...

    838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苏州东方之门是秋裤还是牛仔裤?[图文]
    苏州东方之门是秋裤还是牛仔裤?[图文]

    有“世界第一门”之称的苏州东方之门近日遭到网友微博吐槽。有网友称“东方之门”的造型像一条秋裤或者低腰牛仔裤,也有网友表示,有了“东方之门”,北京的央视新大楼不再寂寞。除“世界第一门”外,东方之门将创下“中国第一大高楼”、“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l...

    1023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珍稀纸币“大黑十”[图文]
    珍稀纸币“大黑十”[图文]

    “大黑十”指的是第二版人民币的10元版别,它还有好几个别名,“工农图”、“工农像”、“大白边”等。之所以有了这些“昵称”,是因为:首先它的基色是黑色;其次它的票幅远远大于二版纸币的其他版别,为210mm*85mm(二版纸币伍圆票幅为165mm*75mm),且币面四周都有大白边(白边内隐藏防伪“国徽固定水印”图案);最后它的图景是工农联合。2016年12月,大黑十现货报价已达25万元一张。这个价格,...

    628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钱币收藏的这些暗语是什么意思[图文]
    钱币收藏的这些暗语是什么意思[图文]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行话,也称“行业暗语”,钱币收藏也不例外。钱币收藏行内暗语有:行货、行内人、掌眼、皮壳、活拿、输、拿分、臭、提、打眼、漏儿、方、吊、跑道儿、一张等。是不是听着有点儿晕?别急,金投外汇网小编给你一一说来。“行货”一般指“大路货儿”,也指艺术家或工匠为应付市场而批量生产的不精美的艺术品,这与我们通常听到的电子产品行货相差比较远;“行里人”指专业从事人民币收藏的人员;“掌眼...

    341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为什么和田玉越带越黄[图文]
    为什么和田玉越带越黄[图文]

    一些玉石收藏家发现,和田玉佩戴久了之后,会变得越来越黄。其实和田白玉的颜色一般不会发生很大变化,真正的玉石材质比较稳定,一般正常的佩戴、把玩是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的。如果说有深浅的变化,这和佩戴时间长短,以及保养有关系。和田白玉越戴越黄的原因有很多,先说说玉石上的问题,有些玉石质地疏松,容易变黄变黑,比如说和田玉中的俄料就是如此,因为它结构粗糙,盘玩佩戴久了,自然会慢慢变黄。所以这种需要我们在选择...

    1707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英艺术家巧用薯条打造标志性景点[图文]
    英艺术家巧用薯条打造标志性景点[图文]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0日报道,英国艺术家佩鲁德斯·斯泰特(PrudenceStaite)和她的助理团队用10公斤重的薯条做出了英国多个标志性景点的雕塑,其中包括大本钟、巨石阵以及多佛白崖等。据悉,这些作品是为了庆祝由马铃薯协会(PotatoCouncil)组织的2014薯条周(ChipWeek2014)而创作的。现年33岁的斯泰特来自于英国格洛斯特郡,她用薯条创作的&ldquo...

    312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你以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很辛苦?其实是动物们辛苦啊[图文]
    你以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很辛苦?其实是动物们辛苦啊[图文]

    拍摄野生动物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野生动物摄影师为了捕捉在自然环境中栖息的生灵们,经常需要“上天入地”,这不仅要求他们练就超人般的体力和耐力,还要掌握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他们会在沙漠、雪原、丛林,冒着酷暑或严寒苦守几个月,就为了追求最震撼的视觉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镜头下的精彩瞬间,才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有些野生动物摄影在做假,你会怎么想?饲养员指导动物摆造型一匹黑狼站在岩...

    637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给民国报纸的标题党跪了[图文]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给民国报纸的标题党跪了[图文]

    起标题是一门学问不仅仅只是吸引读者看看民国老报人起的那些诙谐幽默的标题这才是真正的“标题党”“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曾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

    377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充斥着谎言与罪恶的伪满洲国彩色明信片[图文]
    充斥着谎言与罪恶的伪满洲国彩色明信片[图文]

    图1 “伪满洲国”明信片中的新京(现长春)儿玉公园、大同公园及街景(原标题:充斥着谎言与罪恶的“伪满洲国”彩色明信片)笔者近期偶然翻出了父辈在东北生活时收藏的一套伪满洲国时期发行、距今有80年以上的彩色明信片,共有32枚,尺寸均为90×139毫米。明信片的上方为英文“POST CARD”(邮政卡片,即“明信片”),而明信片的右侧文字为日文和中文“便邮”,实际上也是“明信片”之意。这32枚明...

    400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灼灼其华:朱乒乓十年习艺的心路历程[图文]
    灼灼其华:朱乒乓十年习艺的心路历程[图文]

    这个世界有着那么多偶然因素,人的命运往往被不可知力量所牵引,我走上书画的道路,亦是如此。终日寄情于笔墨世界,就这样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形同虔诚的宗教徒,在临帖、沉思、创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挥霍了自己的风华正茂的青春。回想起来十几年从艺之路,正如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2002年学书于陈忠康老师的“府学书社”;2010年我考入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被称学为中国书法的“黄埔军校”,聆...

    621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