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图文]

时间 : 07-16 投稿人 : 杜鹃 点击 :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在英国学考古

从对考古的定义来说,中国的考古学学习还是以田野考古为重,而这在英国的考古学学习中主要属于本科必修课程,研究生阶段就更偏向科技考古(实验室科技分析),这也是我选择出国学习的原因。

2014年,我飞越两万公里来到了英格兰西北的利物浦大学,开始了考古学硕士课程的学习。和中国的大学学科设置有所不同,英国的考古学硕士分为两类,一种是文科硕士(MA),一种是科学硕士(Msc)。事实上,从我的感受来说,在研究方面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还是一些必修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侧重对文献、历史的把握,而后者更侧重对古代器物本身进行科学的分析。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我的第一导师Matthew是罗马钱币学专家,他的研究侧重于对罗马钱币的化学构成、成色鉴定等方面的分析,而这些研究往往和历史文献中的若干记载相互呼应、印证,从而形成综合的跨学科研究。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维多利亚博物馆和艺术馆,利物浦大学中心广场的标志建筑。

正因为如此,这里的考古学训练特别强调文理兼修。从本科阶段开始,不仅要学习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还要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比如地质、化学、物理等。有的方向还需要修习若干古典语言,如古埃及语、拉丁语等。

这就要说到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系的特殊设置了。我所在的系属于历史、语言和文化学院。整个大院包括历史系、政治系、现代语言和文化研究系,以及爱尔兰研究所。人文学科在全球范围内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各个学校都在压缩文科来扩展其他学科。英国高等教育界也把更多资金投在了回报率更高的商科、管理类、理工科和医科上。考古专业被公认为难毕业的学科之一,在英国高昂的学费压力下,虽然有不少中国学生在利物浦留学,但考古系罕有亚洲面孔。作为考古专业研究生里唯一的中国人,我得到了很多历练的机会。

在硕士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上课、写课程论文和准备最后的硕士论文。就课程设置而言,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是专题研究。除了一般的考古学方法论外,还要学习埃及、希腊、罗马以及罗马时代的不列颠等专题,涉及历史考古学、文物学、物理学等。此外,还有专门的科学仪器使用和科学分析方法等课程。

除了罕有文献资料支持的史前考古,大部分考古研究都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比如研究威尔士地区的一座罗马军事要塞遗址,并不是扛着锄头去挖就行了,必须要熟悉威尔士的山川地理(还要考虑到将近两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和地理变化),了解罗马人军事驻地的基本构架和组织模式等等。前阵子英国出了一个大新闻,一个叫Stuart Wilson的南威尔士中世纪史狂热爱好者,在25岁那年以毕生积蓄3.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30万左右)买了一片4.2英亩的土地。根据对文献的研究,他坚信在那片土地下沉睡着威尔士中世纪历史上的一座名城。经过十几年的挖掘,最终这座13世纪南威尔士的商贸重镇重现在世人眼前。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Stuart Wilson和他的威尔士古城 © WALES NEWS SERVICE, UK

由于考古学科的特殊性,实验室是除了文献阅览室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地点。研究生导师会根据各自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指导。比如,我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罗马钱币,在硕士训练中,除了对陶瓷的研究,我也要接受对钱币等金属文物的实验分析训练。根据自己收藏的中国古钱币,我选出了合适的样本,对汉代、宋代和清代的钱币进行科技分析,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分析(SEM-EDS)和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MP-AES)对钱币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成分分析,然后再作深入的数据分析训练。

一般而言,英国的考古学研究生考试方式主要是讲演和课程论文。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一般会安排一篇到五篇的课程作业。此外,有些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将本学期的课程报告或研究主题整理出来,每个人做十五分钟左右的讲演。最后的课程成绩是结合所有的表现综合评定的。整一年的硕士研究学习下来,基本上要完成近十万字的英文写作,这对阅读和写作有很大的提高。在顺利拿到考古学硕士学位之后,我又继续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博士课程。

英国的博士阶段几乎没有任何必修课,整个培养模式类似于中世纪大学的师徒相传。一般博士生都有两个导师。主导师和你研究方向最为接近,对整个博士论文的写作起掌舵的作用。副导师则是辅助主导师,深化研究计划,在主导师因个人事务或其他原因无法充分履行职责时,为你的研究进度把关。导师会面的频率一般是一月一次到两次,主要内容就是同导师讨论目前的研究进度、实验结果、文献阅读的看法以及碰到的困难。

这种看似闲散的培养方式对于个人自律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来说,每一年结束之前,学院里都会进行一次重要的年度进度审核(俗称APR)。一年级的博士新生首先需要撰写一篇1万字左右的进度报告,一般都是对自己课题的研究综述,然后讨论前人研究有哪些可以补充的地方,以及自己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整个博士计划的可行性。通过导师组的认可后,这篇文章就会由学院发给另外两名教师组成的评议组。在暑假之前,每个学生要在全院师生面前进行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讲演,阐述自己的研究。讲演之后,再完成评议组和同事的提问。报告和演讲都通过了才能继续注册下一年的博士课程。

自我调整和放松

在英国,酒吧文化最令人着迷,也最让人头疼。尤其是在天天下雨、妖风大作的利物浦,大量爱尔兰人后裔对于酒吧文化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热爱。因此,几乎每次系里开完会、做完讲座,或者灵魂无法安坐于电脑前的时候,都会去附近的酒吧坐坐;每次外出研讨会时间表的最后一项,也一定是XX街的X pub。喝上一杯Guinness或者Black Jack,在一种更轻松的环境下互相吐槽自己的研究、娱乐八卦或邻居家的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有点像中国的饭局,心情好了喝一杯,心情不好干一杯,心情不好不坏也要来上一杯。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Facebook上一张英国酒吧地图:用pub在英国地图上定位。

这种社交生活也是博士生和导师的一个放松方式。上一个小时还“面目狰狞”的导师会跟你谈起他刚给自己孙女买的小滑梯,如果喝高了的话,兴许还能透露点系里“政治斗争”的内部消息。在这个方面,窝里斗和文人相轻的传统看来是人类文明中的普遍现象。但清醒的工作时间,他们除了当面和背地里相互吐槽,竟也能听到几句对对方的赞扬,这许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境界,若有一天谁跳槽走了,又会十分想念。

一般来说,大家都默认一杯在手的时候就不要再谈学术了,不过有的时候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其他老师分享当年苦读博士的时光。怎么和黑心房东斗智斗勇,怎么在办公室里憋了一天写不出一个字。曾经有一位做中世纪教会史的博士跟我们聊起,他当年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怎么也串不起一条主线来,一夜未眠之后,买了张机票直奔比利时。在比利时邻近德国边境的一座小城,有他研究的那个人物的修道院遗址。跑到遗址前面,他跪在尘埃里喃喃自语:“最可敬的神学家啊,12世纪本笃会的最后光芒,你们到底是写了些啥,给我托个梦吧!”说来有趣,在他回英国的飞机上突然觉得自己想通了,之后重新写了一遍,论文得以顺利通过。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披头士曾驻唱的Carven Club是披头士迷们常去的酒吧,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驻唱歌手在这里唱披头士的歌曲,成为利物浦不可不去的游览胜地。酒吧对面的一面墙上贴有很多刻有名人名字的砖,很容易找到许巍和毛阿敏的名字。

在海外读书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除了课业压力,也常常出现文化上的隔膜。然而,慢慢适应了英国的节奏和文化之后,也能更好地体味利物浦这座海边小城的风韵。有时论文写累了,趁着妖风未起,就去阿尔伯特港逛逛。要么就坐上城际小火车到切斯特的城墙上溜一圈,这样可以很好地调节心情。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利物浦艾尔伯特港

“一生学生”:校园之外的学习

除了学校组织的讲座和研讨会,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还有许多和陶瓷相关的研究会。在英国,最为有名的组织是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入会当然是我首先要做的事情。

始建于1921年的东方陶瓷学会,如今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东方陶瓷。以这个协会为中心,相关的重要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和其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和若干私人收藏家以及专业研究者联成了一个整体。除了经常光顾的两大博物馆外,诸多古董店、二手店和私人收藏家也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宝藏。

曾有幸到英格兰南部的一位老收藏家家里做客,近30平米的展览室排列整齐,被分成了内外两室,内室四面墙布满了通天的展示柜,大量的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器一个挨一个;房间中间放了一个两米高的长方形展示柜,展出了其他窑口和少量东南亚的外销瓷。而在外间的资料室,则用粉彩、五彩、珐琅彩等瓷器做了一整面装饰墙。

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讯息和研究材料(尤其是罕见的瓷器和瓷片),各种研讨会和艺术节是万万不能放过的。去年伦敦举办的亚洲艺术节活动中,除了东方陶瓷学会组织的展览和讲座外,伦敦的艺术区Mayfair,St Jame’s和Kensington Church Street也有很多艺术馆为此次活动安排了特展。最开心的是正赶上中国瓷器研究专家Rose Kerr的新书发布会。这位Rose女士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浸淫数十年,每日与瓷器打交道,平生所著《宋代瓷器》、《中国陶瓷之清代瓷器》、《白瓷之德化白瓷》、《中国外销瓷》等,部部都是瓷器研究的必读经典。几天后,又有幸同她和另一位泰斗级人物John Ayers一起参加白金汉宫的皇家瓷器收藏专题讨论会,与名家一起交谈的经历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大英博物馆

西游记:在英国学习考古 | 美术品鉴赏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

英国的博物馆与高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博士生的身份行走在这个不大的瓷器江湖中,能获得诸多便利。比如,可以申请到各大博物馆去做研究,甚至许多珍贵的瓷器都能直接上手观察。在这些方面,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制度和运作模式。博物馆不仅仅是珍藏宝物的仓库,也是探索人类文明成果,深化我们对古人世界理解的通道。文物本身的美好可以被眼睛所感知,而其背后悠长的故事,却需要专业研究者焚膏继晷地探究。这种良性互动的建立,为学术发展、公共审美和博物馆自身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生学生”是本科时一位日本陶瓷学者分享给我的座右铭,因一语之间道破自己的追求,便常伴左右。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人生旅途,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以谦卑的心态去汲取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接纳,理解,感悟。

相关文章

  • 100欧元有机会获得一件毕加索 真的还是假的[图文]
    100欧元有机会获得一件毕加索 真的还是假的[图文]

    只需支付100欧元,就有机会获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一件价值100万欧的作品。这看似“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即将成为现实。巴黎时间3月30日晚上6点,这件毕加索作品花落谁家将通过抽奖揭晓。巴黎的非营利组织“帮助他人”(Aider les Autres)计划售出20万张“彩票”(每人最多可以购买30张),也就是说以100欧元获得这幅画的机会是20万分之一。“100欧一件毕加索”筹款页...

    1071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台媒:万年青盆景比起翠玉白菜 乾隆更爱它[图文]
    台媒:万年青盆景比起翠玉白菜 乾隆更爱它[图文]

    中新网7月21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谈到台北故宫宝物,多数人只想到翠玉白菜、肉形石或富春山居图。其实台北故宫珍藏70万件文物,许多珍贵宝物迄今还未轮到展示机 会。台北故宫文物月刊本月满400期,推出特辑“百珍集萃”,挑选100件观众较陌生的故宫文物,介绍给读者。台北故宫前院长冯明珠曾任故宫文物月刊主编。她主编第300期时,开辟“每月一宝”专栏,介绍台北故宫内具明星相、知名度却还不足的文物...

    918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法国艺术家巧用喷漆拍出隐形人照片[图文]
    法国艺术家巧用喷漆拍出隐形人照片[图文]

    法国艺术家甘巴将对艺术和跑车的爱融合起来,拍摄出这些“隐形人”照片甘巴用2个小时为模特上妆,然后在设置好的背景前拍照拍摄一张照片则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在最新创作中,甘巴使用了3辆宝马和2辆保时捷做参照甘巴(左)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感到骄傲,并觉得乐趣无穷甘巴称,因模特都是自己的朋友或家人,他们都很愿意帮自己完成创作法国艺术家甘巴巧用喷漆拍出“隐形人&rdqu...

    1351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精品不可替代 升值更具潜力[图文]
    精品不可替代 升值更具潜力[图文]

    图1 清银錾花蝴蝶式粉盒图2 清铜镀金嵌绿玛瑙镂花圆粉盒图3 清光绪湖色缎绣粉盒图4 清光绪黄色缎绣粉盒古代女性化妆,是用白色的铅粉敷面,然后往两腮抹上胭脂,令面容显得丰润饱满,仪态更为优雅。用于盛放各种脂粉的小盒子,是闺房内室必不可少的用具。这些粉盒,多制作精巧、材质华美、纹饰富丽,为不同时期之人审美情趣及生活理念的直观反映。这种厚重的时间属性,以及造型艺术与文化韵味相并重的叙事内涵,也令粉...

    1632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一句“白马紫金鞍” 几多历史与故事[图文]
    一句“白马紫金鞍” 几多历史与故事[图文]

    近日,南京防“疫”居家,得恩师王德安先生发来一块青花瓷片,明代天启瓷画,巴掌大的盘底,发色明亮,其上绘有一幅庭院场景,凭栏花草,松木上悬;三个人物,是为一位士子、一位夫人、一个童子,人物互有顾盼,神情栩栩如生;左侧立柱上写有楷书“白马紫金鞍”。总体画面感极佳,可以说,是瓷上人物画精品。(图1)图1 明天启青花人物盘底瓷片老师提示说,“白马紫金鞍”是科举题材,我顺着老师的意思查了相关书籍,果然它与...

    1971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隋唐官印知多少[图文]
    隋唐官印知多少[图文]

    从印章发展史来看,隋唐时期完成了中国印史上又一次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内容是行政系统的官署公印替代先前的官职印;官员的任命凭证及等级标志不再由职官印章承担;印章使用方式以钤朱淘汰了封泥之制,由此形成了与此前秦汉印迥然不同的形制体系。一、隋唐官印的制度变革开黄初年,隋文帝在继承北朝制度与传统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改革,随着原本附着于官印的等级标志和授官凭证功能的分离,官印的内容渐由职官印演变为...

    954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西藏藏医药浴法成功申遗[图文]
    西藏藏医药浴法成功申遗[图文]

    图为藏药标本。资料图 赵延 摄中新网拉萨11月28日电 (赵朗)记者28日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等部门获悉,西藏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当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者被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的三大因素)...

    1801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梅西雕像再次被毁 只剩双脚在基座上[图文]
    梅西雕像再次被毁 只剩双脚在基座上[图文]

    中新网消息,当地时间12月4日,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梅西雕像再次被毁。双腿被弄断,整座雕塑被推倒,只剩下双脚在基座上。这已经不是该雕塑第一次被毁,在2017年1月份,这座梅西雕像已经遭到毁坏,上半身被切除不翼而飞。梅西被毁雕塑成为“新景点”。...

    595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隈研吾携新作亮相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图文]
    隈研吾携新作亮相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图文]

    隈研吾隈研吾与艺术家Geoff Nees合作,在2020年12月19日开幕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简称NGV)三年展上创造了一个“立体拼图”般的木质临时结构——植物馆。该木质结构回应了韩国艺术家李禹焕于2017年创作画作《对话》。植物馆木质结构呈现出画廊规模的半圆形拱门亭的形式,如同一个感官通道,邀请到访者进入其间,开启探索旅程,人们通过它可以观察并思考艺术家的画作,亦可体验木材的本质...

    1116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金华市博物馆中的“玉影交融”[图文]
    金华市博物馆中的“玉影交融”[图文]

    近日,由金华市博物馆和杭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玉影交融——杭州·金华元明清玉器联展”,亮相金华市博物馆诗书传家展厅,展出元明清时期各类玉器珍品234件(套),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得的玉文化盛宴。明浮雕佛家四宝青玉如意吉子清翠如意簪明螭龙把青玉觥中国的玉器有着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人格化、等级化、礼仪化、风俗化,使玉器成为国家礼化功用的体现,身份...

    1455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岂止于大 媲美外星人等级的超巨幅冰湖涂鸦[图文]
    岂止于大 媲美外星人等级的超巨幅冰湖涂鸦[图文]

    麦田圈的神秘现象到现在都还为人津津乐道,不过要说到这类图像,其实过去也有不少人为的大型创作,艺术家 Sonja Hinrichsen 率领近 60 位志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 Catamount 湖面上画出一幅巨型图像,乍看之下像是雪地上的涂鸦,但仔细和画面下的小木屋做比对后才会发现,这幅涂鸦还真不是普通的大,占地相当广阔啊!Sonja Hinrichsen 擅长在雪地上作画,先前也曾在当地 R...

    1799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原故宫副院长忆罗哲文:他为文保做的事太多了[图文]
    原故宫副院长忆罗哲文:他为文保做的事太多了[图文]

    ▲2010年11月27日,清华学堂失火,为了做保护方案,罗哲文不顾自己八十多岁的高龄,亲自爬上脚手架去观察。(资料图片)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14日仙逝,享年88岁。罗哲文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

    1298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小红书占领曼哈顿:老外也爱收藏毛主席语录[图文]
    小红书占领曼哈顿:老外也爱收藏毛主席语录[图文]

    《毛主席语录》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仅次于《圣经》。据估计,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这本“小红书”总共被印刷出版了超过五十亿份。老外也爱收藏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最初于1964年在中国出版了4个中文版本、8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版本、1个盲文版、37个外文版本以及1个中英双语对照版本,共印刷了超过十亿份。到了1967年,这本语录被翻译成65种语言,以853个版本在全球发行。老外也爱收藏毛主...

    1793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numen/for use 创作的“能吃人的蜈蚣”[图文]
    numen/for use 创作的“能吃人的蜈蚣”[图文]

    在位于科隆的carlswerk大楼里,设计团队numen/for use用缝合的安全网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有弹性的结构装置。该装置名为“科隆管道(tube cologne)”,看上去像是一条巨大的蜈蚣,是一个宜居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进去并在里面行走。这个复杂的网状装置由合成缆绳拴在画廊的地面和天花板上,非常牢固,这样分散的支撑使整个装置受力平均,让里面的人有一种“自由漂浮”的超现实的感觉。“科隆...

    1512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书画家走进汝州金庚医院情暖脑瘫孤儿 别再扔孩子了[图文]
    书画家走进汝州金庚医院情暖脑瘫孤儿 别再扔孩子了[图文]

    12月20日,书画作品公益捐赠仪式现场。(摄影/卢键)大河艺术网讯(林辉 王诗文)12月20日,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和河南的16位书画家钟海涛、罗治安、魏广君、窦良羽、闫勇、孙熙敏、沈胄、俞建立、马关锋、闫天友、李琳、王佳祥、宋野岩、单厚礼、黄淑萍、王鸿骏来到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看望在这里治疗的427名被遗弃的脑瘫孤儿,并为他们捐赠95幅艺术作品,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奉献爱心。在捐赠仪式上宋野岩表...

    512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