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小人参 点击 :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严伟,男,1971年生,江苏宜兴人,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全手工制壶辅导老师,北京手工艺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协会会员。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13年参加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宜兴市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获金奖。在2016年“中国书画名家•陶艺家跨界交流活动”中,与王平、姚新峰、常欣、尹舒拉等书画名家合作,完成紫砂作品多件。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称心如意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牛盖莲子(书画:姚新峰,陶刻:郑存琳)

启蒙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徐元明先生,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紫砂造型基本功全面、扎实,艺术领悟力强,作品创新意识浓,做人壶品佳。潜心研习紫砂光素器、花器20余年,兼治筋紋器,追求形似神似、韵味丰足的艺术效果,创新作品常从文化因子、人文内涵等方面考量,许多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君子之义、君子之思、君子之格。多年的创作,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又受徐秀棠大师的指点,技艺不断长进,作品屡获大奖。壶有形,得体大度,飘逸灵动;壶赋神,以德载物,品行高尚,只有神形兼备,方为艺术珍品。技良、艺美、德厚、品高,便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徐秀棠大师既是他的业务指导,又是他的引路人。铭记大师教诲,常思自身德艺修炼,以求做一个被人认可、认同的人。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三脚仿古(绘画:常欣,陶刻:郑存琳)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石瓢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四方(绘画:王平,陶刻:周伯其)

近年来,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注意了将实践进行及时总结和展示,取得了丰硕的业绩:论文《简述<丰硕壶>的心性气韵》发表于2015年12期《陶瓷科学与艺术》,论文《浅谈紫砂<顺六方壶>的工作和创作》发表于2015年12期《佛山陶瓷》;作品《事事顺心壶》2014年10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含香》2015年12月荣获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高利壶》《春归壶》《逐》先后被无锡市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

在紫砂寻梦历程中,严伟孜孜以求,坚守传统,认为紫砂工艺自发端以来,经数百年沧桑变迁,精工锤炼,历代艺人的奇思妙想,精心雕琢,至今已成艺术奇葩,自立于工艺美术之林,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将滋润着我们以至永远。放弃传统或者有意标新立异,所谓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实则是对紫砂艺术本质的背弃。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重提赓续传统、根植传统显得尤为重要。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鱼化龙(宜兴市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金奖)

例如,紫砂壶的经典壶型一种《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涵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入世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继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后,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惠祥云等都制作过精美的《鱼化龙壶》,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严伟反复对这一壶型进行了研究,制作了多款《鱼化龙壶》,最终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对这款壶型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本质的理解,形成了有严伟自我印记的新版

《鱼化龙壶》,并在2015年10月参加了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景舟杯”制壶大赛,通过3天的现场制作角逐,一举获得金奖。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一叶知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年轻的严伟紫砂寻梦之旅才刚刚开始,因其扎实的各器型制作水平、敦厚大气的为人处事风格,慕名而来的有志于紫砂艺术传承的从业人员纷纷拜他为师,迄今也授徒近200人,许多学子在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中同台竞技、切磋提高,分金摘银,捷报频传,竟有20余人,此举更是提升了学徒们作品的市场知晓率和美誉度,教学相长,作为课徒授艺的紫砂艺术传承人,对于他也是一种技艺的进步、人格的升华。他知道,这也许是更好、更有效的传承紫砂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 | 美术观点

严伟个人照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出有生命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创新则是为了更全面健康科学的传承和发展。在设计实践和工艺实践上不断探索,刻苦钻研,从未停顿,严伟一件件辩证处理传承与创新的作品《寻梅》《美云》《老树蕴春》等便是当代紫砂艺术更好的时代发展印记。我们期待着,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严伟能够梦想成真,其紫砂艺术的水准、品位能够更上一层楼!(霁云文)

相关文章

  • 林距离:“不合理”的道理[图文]
    林距离:“不合理”的道理[图文]

    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刘海粟美术馆为艺术家张雷平、何曦举办的双个展,一时成为上海的艺术热点。不过,也有质疑的声音:把这两位凑一块太奇怪了,不合理啊!图说:何曦(左)和张雷平(右)艺术虽貌似不太讲逻辑,但展览的策划总需要有内在逻辑。譬如,协会举办的大型美展,要么是协会成员整体艺术实力的体现,要么是协会组织的评委会对应征作品的遴选,要么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创作。一些在美术馆和画廊的小型联展,大多是同一...

    78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宋代小品画丨宋代兰叶描人物小品画[图文]
    宋代小品画丨宋代兰叶描人物小品画[图文]

    在中国绘画史中,宋代小品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以独特的经营位置,精微的笔墨技巧,高雅的格调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艺术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大幅绘画。它的兴盛,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宋代小品画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朴素淡雅”的美学特...

    3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博物馆:从“炫富式”私藏到向公众开放[图文]
    艺术博物馆:从“炫富式”私藏到向公众开放[图文]

    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人类社会有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大致两百年,虽然历史并不长,但是艺术博物馆的精神古已有之,搜集、保存、研究,它们皆蕴藏在人类搜藏珍贵稀有美好之物的天性当中。具体地看,几乎每件艺术品从原来的位置出发到进入艺术博物馆的过程,都可以写出一个传奇故事;整体地看,艺术博物馆的故乡欧洲孕育了与古代中国差别很大的收藏传统。远在希腊化时期,阿基桑得罗斯等人已创作出了《拉奥孔群像雕塑》这样...

    179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亚洲藏家到底喜好啥?[图文]
    亚洲藏家到底喜好啥?[图文]

    随着2018的终结,各大秋拍也陆续落幕。11月24日晚,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取得4.24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为73%。11月20日至24日在嘉德艺术中心举行2018年秋季拍卖会,40个专场总成交额24.75亿元。国内拍场呈现出丰富细腻的市场走暖态势。回顾国际拍卖市场,11月的纽约也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月份。爱德华·霍普、大卫·霍克尼、雷内·马格里特及格哈德·里希特轮番上阵,一...

    124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从戴熙载的身份及其墨迹看当代书风[图文]
    从戴熙载的身份及其墨迹看当代书风[图文]

    戴熙载书法广东书人品鉴录之二十一黎向群广州番禺,源远流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清代,单是石楼镇戴氏宗祠,现存三位进士、翰林旗杆夹石刻,一位是戴鸿慈,另一位是戴霖恩,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就是戴熙载了。戴熙载生平资料很少,只知道他为光绪甲午年举人,即1878年。光绪戊戌会试,钦赐翰林院编修,即1898年。至于他的墨迹更难查考,广东权威的《广东历代...

    28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女画家张健:每一幅作品都是生命的律动[图文]
    女画家张健:每一幅作品都是生命的律动[图文]

    湖南女画家张健近来风头甚健。她创作的《门》系列作品及瓷板画作品成为湖南“现象级”画作,令她在画坛名声大噪。而在谈到创作体会时,张健表示,“画家的画作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阅历、思想、文化的积淀。在我看来,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生命的律动。”张健作品张健,字听溪,现为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初入画坛时,张健学习的是油画,后专攻中国花鸟画。因此她早期的作...

    154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匠气俗气都是画家审美出了问题[图文]
    匠气俗气都是画家审美出了问题[图文]

    南亭晚秋广美教授陈少珊谈工笔创作:无论全国美展,还是业界话题,工笔均呈现一片繁荣,“工笔复兴”一说几近成业界共识,然而,这样的现象到底反映出当代工笔创作怎样的文化信息?而近年提倡的 “工匠精神”又将对工笔画创作有何影响?对此,深耕工笔创作多年的广州美院教授陈少珊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直言:“不可把工笔画种与 匠 字挂钩,有 匠人精神 绝不会匠气。”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画种并无雅...

    18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良渚博物院院长谈“博物馆的力量”[图文]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良渚博物院院长谈“博物馆的力量”[图文]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我们约请两位一线文博专家从自身实践出发,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感悟。——编者博物馆: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徐天进虽然对“博物馆的力量”不太容易做出准确描述,但我相信,自博物馆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因之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涉及科学、艺术、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就良渚博物院而言...

    199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何畅--中国当代画坛主流[图文]
    何畅--中国当代画坛主流[图文]

    何畅自幼热爱艺术,幼时便显露其艺术灵性,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八岁起学习素描、水彩、书法、中国画,遍临名家画作,博采众长,苦心求索,为后来画技的神速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学生时期,她的多幅作品已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次参加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获全国及市区级美术大赛奖,得到多方好评。画家何畅山水作品何畅在自然主义画风艺术上具有较深的造诣,由于自小就极其热爱大自然,十几年来何畅走遍了大江南北,...

    39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资本运作中 被埋没的艺术家如何翻盘[图文]
    资本运作中 被埋没的艺术家如何翻盘[图文]

    山姆·吉列姆,《旋转木马变化》(Carousel Change),1970。图片致谢姆努钦画廊跟大多数艺术经理人一样,在巴黎、纽约、布鲁塞尔和伦敦开设有画廊空间的阿尔敏·莱希(Almine Rech)十分乐于扶植艺术新秀,她发掘的年轻艺术家包括28岁的克洛伊·怀斯(Chloe Wise)与马库斯·贾马尔(Marcus Jahmal)以及37岁的克莱尔·特伯莱(Claire Tabouret),...

    105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探究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现象 ——李志向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图文]
    探究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现象 ——李志向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图文]

    导师李志向作品导师 李志向作品探究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现象——李志向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在当今画坛,主题性花鸟画近年来如异军突起,引起了广大美术理论家、画家、收藏家的广泛关注,很多画家在茶余饭后,聚集一起谈论主题性花鸟画。何谓主题性花鸟画?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热议主题性花鸟画?记者带着困惑,走近了李志向先生,走近了他的教师团队,走进了他的主题性花鸟画国展冲刺班。导师 李志向作品导...

    127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姜金军[图文]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姜金军[图文]

    姜金军,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1998年9月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修国画,2002年7月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主修山水,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先生,2005年7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7 月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修艺术史学与中国画创作,师从国画大师范曾先生,2008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5年9月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现...

    187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素描之于中国画创作[图文]
    素描之于中国画创作[图文]

    中国素描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发展、民族命运同行。早在20世纪初期,徐悲鸿、潘玉良、吴作人等胸怀复兴中国美术理想的艺术家就远赴欧洲,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观念与技法,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中西合璧”的坚实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一批革命现实主义画家采用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记录时代风云,开辟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境界。1949年后,艺术家们积极践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

    2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文人写心与乡土气息[图文]
    文人写心与乡土气息[图文]

    田林元的墨竹,继承了中国传统化的审美取向,坚持“以写为法,以骨为质”“笔墨传情”的中国写意画核心内容、追求画面笔法、墨法、水法与韵味的美感,以隶书书法为竹竿,以行书书法为竹枝,以行草书法为竹叶,通过书法线条的形感美、力感美、动感美等诸多书法中的美学元素,写出竹子的意向,抒发画家本人的理念、情感和意趣,可以说是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写心”的文人画风。 田林元笔下的绿竹与其所画的墨...

    99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南京博物院书画展策展中的思考[图文]
    南京博物院书画展策展中的思考[图文]

    南京博物院从2013年起相继推出了“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这三个展览都是书画展,对于书画专业出身、致力于书画研究与鉴定工作的策展人而言,虽然展览的立意、内容的设置、研究与学术的深度和广度等不会有太大的困扰,然而在策划这三个特展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本文就这三个展览为例谈及了策展体会,同时兼顾分析展...

    111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