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童童 点击 :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宫本一夫近照

历史该从何时开始写起?或者说历史可追溯至何时?此问题其实隐藏了所有格——“人类的”历史。关于历史学的性质,过往曾有“科学”抑或“艺术”之争。但当代历史学被视为人文学科,基本已无争议。或因如此,现代史家原则上只研究人类自身的历史,至多关注及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宇宙的”历史、“地球的”历史、“生物的”历史,大抵被划归至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两千年前司马迁所谓的“究天人之际”,已是现代史家不能想象的境界。

即便划地自限于人类的历史,现代史家亦未全面掌握人类历史的书写权力。理论上,前一剎那,即是历史,但当代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却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乃至人类学家等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禁脔,现代史家似乎只能钻故纸堆,丧失了鉴往知来、指点江山的话语权,无怪乎上社会“历史无用论”甚嚣尘土,历史系的学生也对未来感到茫然。

至于人类历史的根源,现代史家也用“史前”时代等术语与之划清界线。“商代是中国信史的开端”,竟然仍是中学教科书常见的观念。所谓“信史”,相对于口传故事、相对于神话传说,大抵是指甲骨文等文献纪录的历史。其实文献、口传、神话传说等概念的关系极度复杂,部分文献的内容来自口传,神话传说的内容亦常见于文献,更不要说文献也会虚构、口传故事是人类另一种记述历史的方式、神话传说也保留了早期人类的集体记忆等观点,我们根本无法简单判定文献、口传、神话传说的可信度高低。再看考古学于这百余年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难道根据考古材料书写的“史前史”会比根据文献的“信史”更不可信?如果文献与考古材料是同等效力的史料,那“史前史”、“史前时代”等概念是否有必要调整、甚至扬弃?

不管未来如何,要想根据考古材料书写远古人类的历史,当代历史学者力有未逮,大抵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洋洋十二卷的开头第一卷,敦请考古学者宫本一夫负责撰写,也就不令人意外。然而能掌握好考古材料,是否就能书写上古史了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神话到历史》共分十章,来自文献的内容只有第一章〈神话与考古学〉的部分内容,其他九章半的内容全部依据考古材料,作者可谓尽了考古学的“本分”。虽然有些历史学者可能希望古史传说在“中国的历史”系列开头占据更多的篇幅,但因这些保存古史传说的文献,成书时间多半晚至战国秦汉之际,即便是新出土文献,大抵也不外如是。加上神话传说里的历史讯息不易抽丝剖茧、西方神话学理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等原因,作者的谨慎处理也合乎现代学术规范。

不过根据考古材料书写的中国上古史,反映的是今人对人类社会起源与演化的认知: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从农业起源到国家形成等等。尽管这些学说在当代蔚为主流,但百年千年之后,未必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古人对世界诞生、人类起源、国家形成等问题的理解与想象,看似已经过时,却未必全无是处。我们今日回顾百年千年之前,古人对人类社会起源与演化的认知,应带有更多同情的理解。诚如顾颉刚所言,这些古史传说更适合用来探讨战国秦汉以降的思想史。正因如此,这些反映古人思维的古史传说在上古史仍应占有一席之地,就连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也值得一提。

回到《从神话到历史》的考古学视野,与历史学家撰写的通史、断代史相比,本书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以“区域”为主体,绝不预设“中国”、“中国人”为全书的“主词”。

现代史家撰写的中国通史,即便再怎么具有反思力,或多或少也隐含“中国”、“中国人”的预设,自不必多论。秦汉史、明史等统一帝国的历史,“秦朝”、“汉廷”、“明政府”等概念往往以整个帝国的代言人的角色跃然纸上,事实上地方政府、基层社会可否被中央政府“代表”,殊为可疑。而魏晋南北朝史、宋辽金元史等分裂时代的历史,现代史家即便摆脱了传统史学“正统论”的束缚,看似将各地政权等量齐观,但日后乃至当代未被纳入中国版图的朝鲜、越南等地,或不被纳入笔下、或以周边民族与政权书之。分裂时代尚且如此,唐史、清史等带有“异样血统”的统一帝国史,就更难避免“中国”、“中国人”概念的制约了。

受惠于考古学的视野,兼以此时期“最早的中国”尚未建立,《从神话到历史》超越了政治与民族等后世概念的束缚,以经济生业为纲,先将新石器早期的定居社会分成华北的粟黍农业区、华中的稻作农业区,更北方(远东)与更南方(华南)则是采集与狩猎的非农业区,在此区域体系的基础上展开全书的讨论。随着定居社会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扩张,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区域体系自然在原先的格局上有所变动,《从神话到历史》进而将之析分,概略但细腻地描绘了各区域的社会面貌。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

农业出现地与细石叶文化、砾石器文化。两者分布相接的地区为从华北南部到华北北部的地带(斜线部分为农业出险地。分为粟、黍农业和稻作农业地带)。

在此基础上,《从神话到历史》得以省思商周“中国”的面貌何以形成。作者不仅引用日本学术大家林巳奈夫“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原形,是良渚文化的兽面纹”之说,还进而主张良渚的玉琮等玉器文化从长江下游传播到黄河流域,可谓中国玉文化的源头。作者更探讨黑陶酒器等随葬器物,指出商周“礼乐”的成分颇多来源于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地区的“仪礼”;就连殷墟的甲骨文,也来自于北方长城地区的卜骨文化。虽然某某事物的起源探索非常困难,很容易被新出土材料所修正。但《从神话到历史》这些说法确实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许多区域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区域的有无,不只影响中国疆域的伸缩,甚至影响了中国特质的形塑。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良渚反山12号墓随葬玉琮

《从神话到历史》以区域为主体的作法,固然值得推崇,但也并非全无流弊。一部小说不一定只能有一位主角,但主角若多达七、八位乃至十余位,自然难逃剧情分散、铺陈过多、缺乏主旋律之讥。“中国”只有一个,区域却可以无限分化。读《从神话到历史》,或多或少会被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牵着鼻子走,不知细节描述的意义何在。尤其《从神话到历史》是“中国的历史”里的一册,缺乏考古学知识的读者,“见区域而不见中国”的感受只会更加强烈。尽管《从神话到历史》简体字版的导读人许宏先生尝试为作者缓颊:

这些叙述对读者而言可能略显枯燥,似乎学术味儿重了些,但却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

但对一般读者而言,作者对这些考古学文化的叙述,就像历史学家喜欢引用的史料一样,只要有读不懂的地方,就不能不说是鸡肋之作。

作者并非没有意识到此问题。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国家”、“民族”等既有概念当作历史的主体,又不满足于将各区域的具体历史简单拼凑在一起的作法,那么使用新概念作为历史的主体,藉此整合各区域的历史,应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史、东亚史、全球史均可如此重写。事实上《从神话到历史》就是这么写的,诸章已尝试运用“农业的起源与扩散”、“社会的复杂化与统合”、“宗教信仰”、“早期国家”等概念,去统摄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描绘出丰富且清晰的上古史图景。

行文至此,我们当然可以追问下去:如果用“国家”、“民族”的概念去统摄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是不可取的作法。那运用其他概念去统摄区域,难道就毫无弊端吗?但这个问题已触及“个案”与“概念”的本质矛盾:任何个案都不可能完全被概念化,所有个案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用概念去堆砌历史。但个案若完全不加以概念化、不抽绎其意义,那历史就只能是断烂朝报,根本无从写起。重视概念与重视个案,各有优劣,我们只能执中道而行。《从神话到历史》既以区域为主体,又重视概念化的写法,我认为在现阶段十分恰当。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主要是受制于学界现有的研究水平,作者还没办法彻底将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充分概念化。而宫本先生不勉强概念化的作法,恰可凸显其学风严谨的一面。

读《从神话到历史》,不难注意到其区域史叙述里,东北地区的比例较一般中国考古学著作为多。这是因为宫本先生乃日本人,尝试从东亚的角度解析这段时期的历史,探讨“为何东亚最早出现的古代国家在中国大陆”这一宏大课题。故作者须透过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介绍来衔接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进而将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对照,指出日本出土研磨坚果的石盘、半地穴房屋、玉玦、土偶(女性像)、卜骨、“埴轮”、木棺墓、成人瓮棺墓等遗存,均可在东北、华北、东西伯利亚等地找到类似者,反映日本不只经济生业与东北地区相似,在宗教信仰上更是远东文化圈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这一视野,有助于反思西嶋定生设定了中心与边陲的东亚史观。无论是洞见抑或偏见,宫本先生从东亚考古学的角度切入中国上古史,无疑充分发挥了身为日本人的特长。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

朝鲜半岛的农耕化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的传播路径。第一阶段为粟、黍农业的扩散,第二阶段为稻谷的扩散,第三阶段为水稻农业的扩散。

中国考古学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向来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境地,不管是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与“多元起源说”之争,抑或夏朝究竟是否存在等热门课题,中国学者与汉学家的立场往往泾渭分明,清晰反映出国籍、种族与学术态度的高度关联性,说明学者所处的学术环境往往影响其学术判断甚巨。宫本先生身为日本人,却研究中国考古学,其学术态度无疑值得我们注意。但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对上述争议极大的两个问题,其判断却溢出我们的“常识”之外:

只要人类多元说没有被遗忘,蒙古人种的起源地在中国大陆的可能,就值得我们多加注意。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王朝,因此夏王朝是确实存在的朝代。

如果只看上述言论,恐怕很难猜出这是汉学家的意见。或许有人会坚信学术政治角度的解释力,进而揣测这是作者为了迎合“中国崛起”而改弦易张。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二十一世纪学界全球化的结果,任何一个地方的学者都可以透过各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身所处的学术环境,从而提出更具意义的学说,包括中国学者。事实上当代中国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恰恰不愿意主张“二里头文化就是夏王朝”。宫本先生与许宏先生看似矛盾的学术判断,却存在着共通性——他们都挑战了我们根据国籍与种族来下判断的“常识”。这非常值得我们咀嚼再三。

虽然反思民族主义已经带给我们够多的刺激,但作者对夏王朝的讨论并非仅止于此。他指出即使二里头文化可以称之为“夏”,也不代表二里头考古学文化自动升级为王朝的社会型态。二里头文化的实质内涵、当时的统治形式、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才是更重要的问题,拘泥于“名”,只会让我们忽略掉“实”。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二里头文化的文化样式

上文已对《从神话到历史》的考古学视野略加介绍,最后我想稍微介绍一些本书涉及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以供一般读者参考。

考古学对区域的重视,来自具体的考古遗址发掘。与史书不同,一个个考古遗址的时间坐标往往难以精确到年月日,只能约略判断;但空间坐标却可以精确到经纬度小数点后几位,因为遗址就在那里。同理,史书往往只能透过文字去描绘历史场景,但位于该处的考古遗址彷佛时间胶囊,竭力保留了遗址废弃、墓葬掩埋时的那一瞬间,带给人的临场感特别强烈。因此从考古学的角度书写历史,不仅具有区域主体的眼光,还会特别重视历史场景的重建、日常生活细节的复原,因为那就是考古现场所见。但不像史书能以生花妙笔直接描写人物,考古遗址虽然曾为人所居,但生人终究已逝,尸骨未必留存,今人所见的往往只是器物与建筑,而且还是不易腐烂者。因此考古学要想书写历史,只能经由“透物见人”的途径。但要想解读百千万年前的出土遗物,岂有那么容易,否则人人都是考古学家。下文以器物、饮食、聚落为例,说明《从神话到历史》如何“透物见人”,还原远古历史。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图三:湖北荆州阴湘城遗址

史书里的器物,多半是一鳞半爪,依附于某个人物、场景或事件才被提到,很少成为主角。考古遗址则不然,遗址出土最多的是器物,最令人兴奋者往往也是器物。同一遗址里同类器物的风格差异,往往反映了时代差异;不同遗址的器物差异则可能反映使用者的差异,器物的传播与扩散可能反映人群的迁徙与扩张,这些是考古学里器物类型学的基本理念。但作者谨慎地指出鼎、鬲等单一器物的传播与扩散,严格来说只能反映地域之间有所交流往来,不宜简单将单一器物对应于某批人群。如果找出遗址里的若干基本器物,建立起器物群,便可比较有效地建立器物与人群的对应关系。除了基本器物,海贝、绿松石、玉琮等舶来品同样值得重视。由于舶来品取得不易,舶来品的拥有者理应是人群里的有力人士。而拥有舶来品,又会强化有力人士的权力与地位,使之成为领袖。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

陶器的系统性。从远东到中国东北部的平底罐与华中、华南的圆底釜在华北一带呈交错分布。

要想“见人”,其中的重要课题无疑是人如何生存。但史书里的人物,生存下来彷佛自然而然,只有很偶然的时候才会提及这些人也会吃饭、也会喝水,是个活生生的人。事实上,人的必备生存条件之一是食物,食物则不外乎动物与植物。凭借现代科技的发达,动物考古与植物考古遂为显学。考古遗存中若有动物的骨头或牙齿,专家透过其形态分析,可能辨识出是何种动物,甚至可能辨识出野猪与家猪的差异,进而确定人类的经济生业是狩猎抑或畜牧。同样的,植物遗存也可能辨识出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差别,进而探讨人类是否已进入农业社会。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

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址遗址分布。圆圈中三个取悦的城址遗址自北向南规模相对缩小。

以上希望可以具体呈现考古学如何“透物见人”。相较于在文献中发现历史,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扇窗。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第一卷由考古学家撰写,似乎反映本世纪考古学与历史学将更紧密地结合。事实上文献在商周秦汉以降的历史,数量固然越来越大、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商周秦汉以降的考古材料自有其价值,不应被历史学家忽略,考古学应成为所有古代史家共同的学术素养。而宋代以后的考古发掘,也应得到考古学家更多重视。如果宫本先生的《从神话到历史》是考古学反馈给历史学的成功典范,那么历史学应该怎么对考古学“投桃报李”呢?再者,历史学家对商周以前的历史“失语”的窘境是否合理?我们真的甘心让考古学者抢走饭碗吗?一部由娴熟考古学视野与材料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上古史,会否各擅胜场、别有一番风貌?二十一世纪,还很长。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

吊桶环遗址的层与野生稻、栽培稻比率。上为层位断面,下为各层位中野生种与栽培种的植硅体比率。

人群生于斯、长于斯,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亦为“见人”的重要课题。史书里的人物往往只有籍贯、身份,没有对其居所作更具体的描写。考古发掘的遗址则是古人居址的鲜明写照,看似极有助于聚落的理解,实则需要更缜密的研究。陕西临潼姜寨环壕聚落赫赫有名,许多人可能对其五组“大房子”围绕大广场的平面图印象深刻。《从神话到历史》却根据各组建筑之间的迭压关系,将原来一张平面图析分成三张按时代先后排列的平面图,复原出姜寨环壕聚落的变迁历程。这让我们切实体会要搞清楚出土遗存的时代,然后排列出先后顺序,看似简单,实际上到底有多么不容易!

在考古遗址中寻找历史: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 艺术市场

姜寨遗址的聚落的变迁。 1,姜寨聚落前期;2,姜寨聚落中期;3,姜寨聚落后期。

一个聚落是一群人,再大的聚落还是一群人。要进一步探讨人群组成的复杂社会,不能不讨论聚落与聚落之间的关系。史书里的聚落,往往有郡县乡里等明确等级,聚落关系非常清晰。考古发掘的聚落遗址则不然,聚落不论大小,之间的关系均有待进一步论证。如长江中游位于汉水流域的石家河遗址、位于沮漳河流域的阴湘城、位于澧水流域的城头山遗址,它们均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均有一定规模的城址,是各自流域的中心,但彼此之间有交流往来。由于石家河遗址面积最大,我们是否可推测居住在石家河遗址的人群地位较高,甚至控制了其他流域的人群呢?作者认为石家河遗址并未发现宫殿或大墓等反映王权的遗存,看不出控制力外扩的迹象。三个流域中心遗址的关系可能是既合作又竞争,其城址规模大小可能只反映人口多寡或经济强弱,并不反映政治等级的高低。

相关文章

  • 沉寂南山非我志,秋风沙场欲奋蹄[图文]
    沉寂南山非我志,秋风沙场欲奋蹄[图文]

    刘长海河北保定人1960年出生书画双工现任河北金融学院图书馆馆长长海画马,了然于心。一次在廊坊,老友相聚,酒酣之时,有人便撺掇长海画马。笔墨纸砚,临时采买,连落款方章,都是现购石料自己当场镂了加盖。生长在京屏保定,熏陶于浓重的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刘长海画马断断续续已经几十年。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从小时候开始一看到马就有种冲动,禁不住拿起笔去画。渐渐地对马的认识多了,感情也就深了。无论走到哪里,只...

    167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盘点西方名画中读书的女性形象[图文]
    盘点西方名画中读书的女性形象[图文]

    世界、书本、身体,构成了阅读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有趣:世界存在于书本,书本被身体掌握,身体又处在世界的某一处。阅读定格了那些时空的主人和他们的年代,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阅读是为了活着”。庞贝壁画约公元前2世纪不知为什么,庞贝壁画中表现的日常生活总是让我叹息,世俗美意,千姿万态,最终不敌瞬间一劫,化为灰烬。对于那些传说中的女卜者来说,她们到底能预言什么呢?这个...

    195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文亮:量工说画[图文]
    李文亮:量工说画[图文]

    李文亮:量工说画量工说画(之一)“风格即人”。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或确立过程即是生命本体的全部,是在修为中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风格”决不能故意,否则就会变成一副令人尴尬的“嘴脸”。中国画的“标准”问题很难讲,不同认识就会有不同标准,这与每个画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取向有关。无论怎么讲总还是有个大标准的,我个人浅见:在文脉上有秉承,在生活上有情感,在...

    183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清宫珐琅家具赏析:富丽堂皇中西合璧[图文]
    清宫珐琅家具赏析:富丽堂皇中西合璧[图文]

    清乾隆錾胎珐琅四友图屏风文、图/周京南(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清乾隆錾胎珐琅四友图屏风通高286厘米,横290厘米该屏风为三扇屏,紫檀木边框,须弥座,两侧为镂空珐琅站牙抵夹。屏心为錾胎珐琅,铜镀金地錾刻卷云纹,三屏通饰《松竹梅兰四友图》,点缀灵芝和湖石,左上方书《御题四友图诗》。背面饰减地阳文松、竹、梅及玉兰、牡丹等花卉图。屏风高大壮观,做工精湛,鎏金厚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具有文人气息...

    80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陈之佛绘画收藏流散及研究[图文]
    陈之佛绘画收藏流散及研究[图文]

    陈之佛鸣喜图陈之佛致力于工笔花鸟创作主要集中在他生命后期的20余年间,自上世纪30年代末到去世,他先后创作了500余幅工笔花鸟画精品。这批作品究竟散佚何处,有些可能已成为永远的秘密。陈之佛大部分工笔花鸟画作品的收藏信息不明确,使我们今天对陈之佛的绘画艺术很难有全面、整体的认识,令人惋惜。即使如此,陈之佛仍然有100余幅工笔花鸟画精品被收藏在公私收藏机构,为人们所熟悉,用于展览和研究,从中可以了...

    58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智慧[图文]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智慧[图文]

    ▲门神像 清 加拿大维多利亚艺术馆藏中国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场域之中,从服饰到家居、从工具器用到园林建筑、从宫廷生活到民间习俗、从日常起居到戏曲舞台、从卷轴绘画到陶瓷彩塑等,无不赋形以色;而古代纺织纹样、建筑彩绘、陶器纹饰以及卷轴画、壁画、年画等的色彩表现又是那样精彩、高级,流传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色彩实迹,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色彩经验的物化形态,而在这种经验形态的背后,一定隐藏着...

    43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谈书法艺术之风骨
    谈书法艺术之风骨

    自叙帖(局部) 怀素书画艺术编者按:古人对艺术“风骨”的论述、评论、心得,无不高古精深,雅儒灵动,字字芬芳,读之醍醐灌顶,足见传统文化之宝贵!诗人陆子写过一首题为《虎标本》的短诗:“一眼便能认出/你是神旺的老虎/没有皮看得更清/看这骨头。”惊心动魄的意象,不也在说诗吗?是的,诗也应有骨头,或曰风骨,即诗所蕴含的那种雄健有力、昂扬向上的正大气象,那...

    118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马波生的都市画——水墨画的当代宣言[图文]
    马波生的都市画——水墨画的当代宣言[图文]

    马波生,字朔江,号迷翁,1942年出生陕西,祖籍江苏。1985年于中央美院卢沉工作室研修,其国画人物作品曾两次获全国书画大赛获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四次参加国家级展览。1987至2010年先后于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包兆龙画廊、上海、苏州、南京、合肥、深圳、杭州、美国洛杉矶、澳门、韩国等地举办画展。曾先后出版8本书画集。山水作品《陕北瑞雪》,书法长卷《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三次参加...

    59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企业家收藏不可唯利是图[图文]
    企业家收藏不可唯利是图[图文]

    善言斋专栏企业家收藏是笔者持续关注的话题,不知何故今年忽然一下就热了起来。热到什么程度?今年春夏一二级市场的大盘基本上都是这批人拉起来的。近现代书画板块的拍卖成交额上半年一直在逆势而行,整个行业还在深度调 整,这一板块却走出了与大盘完全不一样的行情,大部分学术地位有历史定论的名家作品成交价格都在飙涨,这跟当前还在惯性下滑的当代一线名家板块相比,简直 是冰火两重天。炒股的人最能理解,价格指数直线...

    173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画家花青[图文]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画家花青[图文]

    【艺术简历】花青(本名 王华菁),生于上海、先后在杭州、北京求学,现定居广州2005-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2009-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本科毕业2014-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山水专业硕士毕业、导师何加林教授2019-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花鸟专业博士毕业、导师江宏伟教授准确而无正确《碰巧的杰作》中有一个女艺术家杰伊·德费奥的故事。开始,她...

    27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深化黑土情怀再探丹青新径——画家角振通印象[图文]
    深化黑土情怀再探丹青新径——画家角振通印象[图文]

    刘文西在关东画派举办的几次大型艺术活动中,我认识了角振通。他现在是关东画派的核心组织—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协助画派的领军人物赵华胜做了大量工作。他天南地北地跑着,事无巨细地投入着。正值中年、处于艺术成熟期和丰产期的角振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东画派的延续和发展的群体事业之中,这种奉献精神令我十分佩服。角振通有着敦敦实实的个头,方方正正、朴实诚恳的脸庞。得知他生长在黑龙...

    52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艺术人生[图文]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艺术人生[图文]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

    64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党旗飘飘喜迎建国70周年”王春晖艺术欣赏[图文]
    “党旗飘飘喜迎建国70周年”王春晖艺术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王春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8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他创作的水彩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展览。在当地国家4A级二龙山旅游风景区辟建《王春晖美术作品馆》,常年向广大游客开放。他完成了官方布置的任务一一马云等61幅中国著名企业家水彩肖像,用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

    14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照片绘画市场行情鹊起 格哈德作品2000万美元售出[图文]
    照片绘画市场行情鹊起 格哈德作品2000万美元售出[图文]

    格哈德·里希特《集会》 1966 布面油画 161.2x116x2.8cmGerhard Richter 2019 (05062019)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成交价:2000万美元2019年瑞士巴塞尔,一件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作品以2000万美元售出,创下近三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的单件最高价作品销售纪录。而这一价格,也是目前艺术家在一级市场成交上的一件重量级爆点作品。图表一 格哈德·里...

    118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刘思东:我渴望绘画回到童真[图文]
    刘思东:我渴望绘画回到童真[图文]

    故园梦呓 刘思东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美协副主席。广州美协副主席刘思东——从形象到意象,从成熟到童真,从有法到无法,从自然到画境,从有形到无形……在5月31日开幕的“江山比玉——刘思东中国画品鉴会”上,山水画家刘思东为观者展示了自己最新的艺术探索。采访他的那天下午,正逢儿童节,他坦言,渴望自己像孩子一样画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小品画更讲...

    183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