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图文]

时间 : 04-26 投稿人 : 小淇 点击 :

艺术的审美,常常令大众迷惑不解,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并非一定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与习惯,有时甚至离大众的要求距离甚远。看过19世纪西方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那种细腻、素净的创作手法,让人感觉美不胜收。但有谁会想到,能创作如此美的雕塑的罗丹,在后来却创作了极“丑”的《巴尔扎克》!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罗丹 思 1886-1889年 大理石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罗丹 巴尔扎克 1897年 青铜 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如果有人想说这是西方艺术家走极端,那么中国的艺术家又如何呢?我们看看齐白石,这位20世纪美誉度最高的中国画家,画风朴实清新。他能画十分工细的虫鸟,但代表他的画风的是老笔纷披及结构的拙,这从他的人物画中尤其可以明显感觉到;黄宾虹,20世纪最难被人理解的中国画大师,其早中期画风缜密雅静,晚年则“乱头粗服”中写出浑厚华滋,如果让看惯“四王”一路的人们看黄宾虹,他们肯定会说:“怎一个丑字了得”。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齐白石 五童纸鸢图

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漂亮一族。三代金文,古朴自然;两汉隶书,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伟;大唐书风,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书风,也沉着痛快,风规高远。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二王书风的误读和讹传,人们往往把漂亮、甜美视作王书的代名词了。

时至当今,一些对传统认识不深而位高名显的书家,则借二王传统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书风粉饰成新时代的代表书风,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对朴实、厚重、肃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将之一律视作“丑”,颇有些书法“革命”的味道。鉴此,我们有必要对艺术审美中“美”与“丑”的概念及内涵有所辨析。

美是什么?它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或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事物。而丑是难看、卑贱、阴暗、虚伪、邪恶等的代名词。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艺术创作中“美”与“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形式上具有“丑”相的艺术作品,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反之,漂亮、好看的形式,未必就是至美的东西。就书法艺术而言,朴实、原始、奇、古、疏、拙、生、涩、苍、老、辣等审美特征,虽与漂亮、匀称、秀美、巧作、熟练等相对立,但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漂亮、匀称等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审美内涵,亦正因为复杂而深刻,故为一般人所不解。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和美的层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它与绘画、戏曲、音乐、文学等同属艺术门类,在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与普遍性。但书法也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就形式而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与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因此比绘画等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通过对线条、结构等的有效表现,传达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使作品达到一种审美高度与深度,这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的目的又是相同的、一致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基于传统哲学,它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社会的深刻理解后的经验总结。作为自然世界的主体,人惟有与客体(自然)的和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艺术美学的理念亦便从此而来。在中国古代哲人与艺术家看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无时无处不存在矛盾,而对立的双方互相激荡,互相转化,和谐共处,由此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在书法艺术形式中,线条的刚柔、浓枯、燥润、粗细、方圆、断连等与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巧拙、奇正等皆表现为对立的矛盾,而这些对立体的统一与和谐,便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美。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晋 王献之 中秋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代书坛,除一部分人将笔法视作书法艺术的全部审美内容外,人们对笼统意义上的中和美大都有所理解,并将中和视作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极目标。不过,对中和美的高下层次之别,不论是理论家或创作家,却多不作深入探究,这实在是防碍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症结所在。本师章祖安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指出古人将中和美分为“平和”、“偏胜”、“大顺”三个层次,笔者以为对当前书法创作与审美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并为我们建立书法的审美标准指明了方向。

“丑”—美—“丑”

中和美的大顺之境,即极刚又极柔、大实而虚、虚室生白、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书法美的极致。如果我们把孩儿体视作未经雕琢的天真稚拙,大顺即是在经历大雕大琢后的返朴,两者在外态上貌似相近,其实相距天壤。稚拙与大拙,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审美中所说的“始境”与“尽境”。赵之谦《章安杂说》曾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这天质与神秀便是“始境”与“尽境”。何以稚拙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在于不雕,天然。但我们绝不能把孩儿体等同于艺术作品,尽管我们经历雕琢后必须充分吸收它的稚朴可爱。这一点,不惟书法如是,绘画亦如是。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大师,多有对儿童画的借鉴吸收,但他们的作品绝非儿童画。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宋 苏轼 黄州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就书法而言,怎样区分稚拙(始境)与大拙(尽境),这关系到对书家水平高低的认识。在当今书坛,确实存在一大批崇尚质朴自然但功力欠佳的“眼高手低”者,他们往往成为“笔法”论者的非议对象。这些书家大多没有经历雕琢(求美)的过程,怀着对自然、朴素的理想与追求,创作出虽有一些拙味但笔力羸弱、结构扭曲的作品,使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同“儿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书家,具有一定的书写基本功,但这些基本功尚没有达到一种高度,便走入求朴的阶段。这些书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诸如线条粗率或结构怪诞之类的问题。故返朴之“朴”,绝不是简单、粗疏、怪僻的代名词。只有经历求精求美的过程后的返朴,才能真正具备“古”、“厚”、“拙”、“朴”的大顺之美。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唐 怀素 苦笋帖 上海博物院藏

令人遗憾的是,新世纪以来,“古”、“厚”、“拙”、“朴”的审美特征,大多被一些追求“平和”(中和美中的初级阶段)美的书家所唾弃,并被冠之以一个“丑”字。他们视表现古朴拙厚的作品为“丑书”,视追求、创作古朴拙厚的书家为“丑书家”,归根到底,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不够全面、深刻造成的。

艺术创作固非让人们追求清一色的风气,客观上因艺术家眼力、观念、能力的不同也不可能趋向一律,但对一位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书家来说,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些自以为已经获取美的学书者,应该多作一些反思与探索,尤其要放下成见去学学你认为并不美却在历史上被许多人肯定、实践并流传的东西,只有真正潜心于艺术,探索相反的审美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与审美到达一种新境域。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审美标准:新意格调二合一

2006年,邱振中在绍兴兰亭主持首次“兰亭论坛”,主题为“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笔者作为主办方邀请代表,作过一个发言,内容涉及到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至今,我依旧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新意、格调的合二为一。

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有一种文化意识或历史使命感。所谓文化意识,即是把个体的艺术创作置于艺术史中加以观照,以体现个体的历史人文价值。此即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如同于科学界的发明创造一样,只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探索出新东西,结晶出新思想,才能使艺术顺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艺术如只是对古代作品的反复摹仿,其生命力便将不复存在(学书阶段另当别论)。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元 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创新主题的思考可谓未曾有过间断。一部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而每一个历史阶段,也都有体现当时思想文化意识的时代风格特征,这些时代风格特征的贯穿,构成一部完整的书法创新史。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丑书” | 艺术杂谈

北宋 赵佶 草书千字文(局部) 辽宁博物馆藏

由是,处在21世纪的中国书法,怎样出新,应成为每一位书法人的第一思考主题。但如同科学发明创造一样,没有建立在对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之上的胡思乱想与胡涂乱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

相关文章

  • 兰花才子——著名画家金晓海先生的兰花作品[图文]
    兰花才子——著名画家金晓海先生的兰花作品[图文]

    深谷幽兰,无人不芳。兰花是花中君子,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留下以兰抒情、以兰明志、赋墨盂兰的作品,并多好家中养兰。金晓海《王者之香》诗文之美有“兰章”之誉,真挚友谊有“兰友之称。越王勾践在渚(zhǔ)山种植兰花以示明志,屈原的诗歌中将兰花誉为君子。北宋的黄庭坚有“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之文。所以兰花素有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因之,兰...

    121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从绘画到雕塑 亨利·摩尔经历了什么?[图文]
    从绘画到雕塑 亨利·摩尔经历了什么?[图文]

    Reclining Figure1951CHAPTER 01英伦绅士他是来自英伦的绅士,20 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雕塑家;他曾拒绝了女王的封爵,却成为战后世界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他深受毕加索,布朗库西等现代大师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在贯穿他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子和躺着的人物主题。世人皆知他是一个伟大的雕塑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在...

    50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生命之歌 --吉瑞森国画近作评论[图文]
    生命之歌 --吉瑞森国画近作评论[图文]

    吉瑞森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容心中存一丝阴霾,豪爽、洒脱的侠气品性,赋予西双版纳葳蕤茂密的植被愈加旺盛的生命活力,有如抚照一切心灵角落的阳光,既找不到悲冷、空幻的东西,也绝不标榜什么禅意,凸现了画家对生活和艺术遏不住的激情。新世纪初,吉瑞森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生班,师从郭怡(子宗)、张立辰教授。他在表现手法上重视捕捉描绘物象特质与生命的写生传统,忠于自己内在感觉的描摹,用笔善细而不亲纤弱,浓染...

    42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袁运甫评顾平画作:真水流处自有香[图文]
    袁运甫评顾平画作:真水流处自有香[图文]

    顾平真水流处自有香文 / 袁运甫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新近调入中国国家画院的顾平教授的画展,顿觉眼前一亮,当今也还有如此坚守笔墨和情致的画家!在这艺术市场浮躁的年代,尤显可贵。清代画家戴熙谈绘画的审美体验时说:“固有令人喜者,令人惊者,令人思者。”无疑,顾平的作品亦具此感。他力求打通山水、花鸟、人物的门类界限,通权达变,随事制宜,信手拈来,皆得理法。他的工笔人物、山水优雅气盛,生动传神。...

    195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朱乐朋[图文]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朱乐朋[图文]

    朱乐朋(1966- ),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书法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刘艺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大众书法》杂志副主编。孟云飞:读朱乐朋博士的书法朱乐朋年轻时求学于山东大学,后到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供职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乐朋是21世纪以来在山东书坛上新崛起的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方面,乐朋长于行草和篆...

    169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陈传席:用作品说话者流传千古,用名头说话者大势已去![图文]
    陈传席:用作品说话者流传千古,用名头说话者大势已去![图文]

    在各种名头、权力、金钱包装下的腐臭的文艺界,显然急需回归到用作品说话的良性局面。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而不是靠关系、靠权力、靠金钱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请问,靠关系、靠权力、靠金钱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是正统,还是江湖?用作品说话,是对艺术的最大的尊重。有些人,一谈到师承、出身,就把你分成正统和江湖。说不是美院毕业就是江湖,不是名家的学生就是江湖。齐白石,木匠出身,没...

    45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通用概念中的诙谐和讽刺[图文]
    通用概念中的诙谐和讽刺[图文]

    《世纪之末》(1994),有色印刷(EKTACHROME),79 CM×55.7CM,第十二样版,经由三位艺术家认证,署名且编号。“通用概念”(General Idea)成立于1970年代初期,是一个加拿大艺术团体。他们通过艺术表演和雕塑来展现媚俗讽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为《世纪之末》(Fin de siècle):在用泡沫塑料做成的人造浮冰上展现了三只随波漂移的海豹绒毛玩具,这给他们的...

    152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守旧”与“分权”的谋略 2017香港巴塞尔观察[图文]
    “守旧”与“分权”的谋略 2017香港巴塞尔观察[图文]

    “这两年来我并未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香港巴塞尔也没有巨大的变化。”对于人们期待中的新鲜感,该展会总监黄雅君如是说。2017年,香港巴塞尔度过了落户中国东南之隅后的第五个年头。中国与它的“蜜月期”已然度过,其自身的变化也微乎其微。但纵使香港巴塞尔不再神秘,展陈模式相对固定,它的吸引力却未降低。在3月末的一段时间内,艺术界人士或文艺青年的社交平台中都充斥着它的身影。5天8万人次的观展数字,也在提醒人们...

    57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分之合——中国书法的内圣外王[图文]
    分之合——中国书法的内圣外王[图文]

    王羲之传世法帖圣是中国有志者的终极追求,尧舜禹,夏商周,每一位以天下为己任之贤达者,无不心向往之。圣的根本在内,无为而至无极,是形而上的;与之相对的是王,是外在的行和为,是很多看得见的真真切切,内圣外王是儒家最完美的境界。天地人谓之三才,王居其中,理应有通天接地的义务,通、接当然是一种形容,但至少要有把天地人合而用之的能力,同时这个能力还是复杂、多样、变化的。但因为他有一种内在的化合能力,故...

    75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揭秘紫砂大师李卫明的手工魔力[图文]
    揭秘紫砂大师李卫明的手工魔力[图文]

    你们造在世界工艺中有这样一种艺术,不张扬, 却富有文化张力——独树一帜的紫砂艺术。有着古朴纯厚的别样风格,不媚不俗,一直以来颇受文人雅士的 青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致的工艺背后,必然是数十道复杂的工序,一枚工艺品的诞生,不仅仅凝聚了制壶艺人超高的艺术修为和独到的制壶工艺, 也凝聚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该工艺的崇敬。话说,以“实力派紫砂艺人”著称的李卫明老师,他不仅仅对紫砂艺术有着自己的坚...

    24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傅文俊—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图文]
    傅文俊—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图文]

    傅文俊用医学临床的造影技术,结合电脑合成制作,做了一系列他称之为“无界”的摄影作品。其视觉效果是令人震撼的:不独是虚幻线形和实体形象的强烈对比,更重要的是,现代造影和传统造像之间异乎寻常的并置。这种组合或取单色负片效果,或于饱满色彩中显现影痕,加上人体颅骨本身给人的惊悚感,其轮廓单纯、形象复杂、肌理丰富的画面,的确显得怪诞而又诡秘。中国佛教信仰的世俗性值得研究,但即便...

    34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叶浅予:我不赞同以素描来改造中国画[图文]
    叶浅予:我不赞同以素描来改造中国画[图文]

    徐悲鸿 孙多慈像 雅昌供图批评徐悲鸿“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在叶浅予广阔的“朋友圈”中,徐悲鸿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两人都是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大家,相识较早,也曾一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共事过五六年,但过往并不密切。按照作家包立民的看法,两人“是一种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关系,始终保持着一段无形的距离”。而横亘在两人间的障碍物,便是艺术观念的不同,比如对素描的认识。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简介...

    17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数据时代 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图文]
    大数据时代 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图文]

    日前举行的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各种最新技术和融合发展成果让参观者耳目一新。大数据不仅与经济正在实现快速融合,也正在改变着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营销链。当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牵手,将给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迁?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面临怎样的颠覆和创新?如何建设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产业“共生生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问题一:大数据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案例】贵阳花溪区溪云小...

    27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笔墨大家范传福先生:耕读在浩瀚的国学文化中[图文]
    笔墨大家范传福先生:耕读在浩瀚的国学文化中[图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流传的千古思想,体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道德节操。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任太师、中书令等职,擅长诗文、书法,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之手。他的第二十七代嫡孙范传福,1960年出生在中国河南虞城,受家传古风影响,自幼便喜欢临摹书法,主攻隶书,兼学小楷、行书、绘画等。范传福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范传福先...

    45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仲泊游随笔画典:《史记》典故里的人之指鹿为马[图文]
    仲泊游随笔画典:《史记》典故里的人之指鹿为马[图文]

    【中网资讯书画】《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到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史记》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并着力写了各个阶层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因此《史记》里许多篇章成了脍炙人口、百读不厌、传诵至今的典故和成语。画家仲泊游用传统水墨画形式,把一个个历史人物跃然纸上,生动地把《史记》绘成通俗易懂的画面。以和读者共享《史...

    146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