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中的璀璨烟花[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恬恬 点击 :

正月里总是烟火最繁盛的时节,或许今年的天空因为雾霾的影响少了一些色彩,但我们并非只有凝视夜空才能看到烟花的璀璨。自古以来,烟火同样是艺术家倾心描摹的主题。博物馆中收藏的艺术品记录了国家的兴衰和文明的起落,而当代艺术家同样愿意利用烟花来表达内心的风景。

艺术中的璀璨烟花 | 艺术科普

蔡国强在多哈的作品《黑色仪式》(2011)

艺术中的璀璨烟花 | 艺术科普

梁西贡作品《降落伞之光》(局部)

正月里总是烟火最繁盛的时节,或许今年的天空因为雾霾的影响少了一些色彩,但我们并非只有凝视夜空才能看到烟花的璀璨。自古以来,烟火同样是艺术家倾心描摹的主题。

艺术史主题

翻开任何一个国际级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似乎总也少不了与烟火相关的作品。征战胜利、建筑落成、登基盛典……国家的荣耀记录在历史中,同样以图像形式印刻在艺术家的作品上。而对于某些盛极一时的帝国而言,博物馆的藏品同样反映了它们在全球领域内的辉煌足迹和文化游猎。

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均收藏有不少浮世绘作品,而“两国花火”是浮世绘中一个重要主题。这一日本最古老的花火大会始于1733年,当时日本刚刚遭受了大饥荒和霍乱的侵袭,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为了悼念死者、驱赶恶灵,在隅田川上举行水神祭与施饿鬼会,与此同时两国桥附近也会施放烟火。自此以后,每年夏季在两国桥坐船看烟火成了江户人重要的休闲活动,也成了浮世绘画家钟爱的主题。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还有一幅18世纪的绘画作品,描绘了两位印度妇女在排灯节上手持烟火燃放,璀璨的花火溅射开来,形成了一棵大树的形状。亡灵节是墨西哥的独特盛事,每年这个时候,当地人会将烟火装置做成高塔、骷髅、动物等形状,几件这类装置也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独立日”是美国人放烟火最重要的契机。《Puck》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非常流行的一份漫画杂志,当时每年的独立日前后都会推出与庆祝相关的漫画。这一系列作品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05年的那一幅作品是盛大庆祝的人群放出一个像太阳般巨大的烟火,火焰的正中是“山姆大叔”的面孔。

危险的璀璨

璀璨的背后,危险总是若即若离。数十年来,艺术家蔡国强在全球点起火药升起烟云,他曾为许多国家的国庆仪式、大型盛会设计烟火表演。他也清晰知道,用来展现国家强盛和风采的火药,既是一种孩童的玩具,也是一种军事的原料。因此他的爆破总是在寻找一个不同文化、政治之间的契机和线索,而他白天引爆的那些烟火往往更加令人回味。

2011年12月,在卡塔尔多哈附近的沙漠,蔡国强引发了一系列爆炸。鲜亮的蓝色天空中,升起滚滚浓烟,也跨起片刻的彩虹。这是他在中东地区第一次做火药爆破的表演,蒙着黑纱的当地妇女或许雀跃不已,而受邀前来观看的欧美记者或许会联想到反恐军事演习或者恐怖袭击事件。“9·11”之后的恐惧和焦虑时刻牵动着西方人的神经。而类似主题在蔡国强作品中是贯彻始终的话题。

他曾在1994年用100多个氦气球在日本广岛上空组成一朵黑色的蘑菇云,他曾带着火药在美国内华达州核试验基地放烟火,他也曾在“9·11”事件之后的纽约每天在蓝天下升起一朵小小的蘑菇云。他的火药爆破曾经来到华沙、柏林、金门……

美国艺术家马斯登·哈特利(MarsdenHartley)生逢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与德国颇有渊源的美国艺术家——一战酝酿时他便生活在德国,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影响,甚至爱上了一位德国军官——他惯用色彩丰富的符号表达心意,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以缀满德军符号的图案表达自己的同性情谊。而作品《天堂》(Himmel,1914-1915)充满了烟火盛放的气氛,两个德语词汇“天堂”和“地狱”嵌在其中,或许预示着国家间的战争就如同孩童的游戏,结局是上帝的拯救或是恶魔的诅咒。

战争与烟火之间的关联似乎是艺术家选择直面或逃避残酷现实的方式。柬埔寨艺术家梁西贡曾在201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呈现了“降落伞”系列作品,他将儿时记忆中从天空飘下的军用降落伞绘满画布,仿佛是朵朵烟花在空中盛开。残酷的童年被如此这般以梦幻般的执念包裹起来。

内心的风景

烟火不仅璀璨了天空的色彩,同样映照出内心的风景。日本艺术家酒井博子(HirokoSakai)作品《烟火》不仅绘出了天空的斑斓色彩,而居中两个没有面目、孤独地拥抱在一起的人更是画面主题。

同样是日本艺术家,北野恒富(KitanoTsunetomi)创作于1939年的作品《星》(TheStar)也对人物进行了感性的描摹。画面中的妇女身穿和服,依靠着木栏杆,背后是深蓝的夜空。妇女苍白的肤色,纯白的和服上有烟火的花样,渲染出夏夜的气氛和感性的氛围,艺术家对于画面色彩、结构也有深思熟虑。

与东方人感性的内省相比,西方人似乎更擅长于理性的反思。

阿根廷艺术家JorgeMacchi善于运用寻常物品来创作艺术。他的作品《烟火》(Fireworks,2002)是通过钉子、电灯和光线制作的。平凡和璀璨,瞬间和永恒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引人思索。

《时代》杂志曾形容尚·丁格利(JeanTinguely)的作品《向纽约致敬》是“自毁机器”。1960年,他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启动了这台机器。250名观众在寒风中,看着这座27英尺高的雕塑如何在27分钟内拆毁、点燃自己并最终毁于一旦。“在《向纽约致敬》中,我试图从材料中解放出来,”丁格利如是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毁掉自己,就像中国的烟火,因此,伴随着这一事件——自然地它会成为事件和景观——所有的材料,乃至烟尘,都将成为雕塑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 赵庆:读吴味的问题主义有感[图文]
    赵庆:读吴味的问题主义有感[图文]

    图片资料在读吴味的四卷“问题主义”。我基本同意吴味的观点。他是走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最前沿的最好的理论家。他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多数批评家的书主要起催眠作用。读吴味的书有挑战,枯燥的理性论述让人兴奋。理论书不好读,我在陆陆续续的读,仔仔细细的琢磨,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尽力把它读完,同时把我想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下都是即时想到的,我不加修饰的把它端出来,跟大家分享...

    121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摄影随笔:什么是纯摄影[图文]
    摄影随笔:什么是纯摄影[图文]

    一直觉得,广告口号对相机厂商来说实在很重要,提升了形象和品味,制造出优越的感觉,自然就会吸引到人们口里反覆念着对白,然后手里拿出钞票付款,毕竟在这个年代,这些感觉比起规格和数据更受大众欢迎。印象中对上一个成功的口号应该是Olympus的“心态决定境界”,而近期大概就是Nikon的“PurePhotography”。那什么是纯摄影呢?可能Nikon的...

    10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谢天赐: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图文]
    谢天赐: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图文]

    人类历史的长河慢慢的流淌到现在,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溶入了我们的遗传基因,不自觉地形成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也自然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然而,我们毕竟是客观地生活在现代。“物质到精神”,不管人类如何的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得不受到现代科学文明的左右和影响。三寸金莲穿着人造革;穿着长衫马褂饮着三聚氰胺的牛奶;明媒正娶通过电脑进行传宗接代;彬彬有礼演变成了见面就—&mda...

    61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魏青吉:新水墨创作需要方法论转换[图文]
    魏青吉:新水墨创作需要方法论转换[图文]

    作为年青一代新水墨艺术家,魏青吉亲历了90年代以来传统水墨向新水墨转变的过程,在西方现、当代艺术与本土“85美术新潮”运动的影响及自我兴趣使然下,魏青吉于美术史的高度上清晰认识到新水墨与传统水墨在创作方法论上的区别,艺术家在当下的“在场”是新水墨创作的必要条件,既要衔接传统文脉,又要在水墨语言方面有所建树;既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探寻差异性,又要极力避...

    149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贾方舟:艺术创作的四种归类你找到方向了吗[图文]
    贾方舟:艺术创作的四种归类你找到方向了吗[图文]

    王沂东寄语青石沟118.6×72.8cm2011年编者按:近日读到了贾方舟先生为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对象世界”小幅油画邀请展写的一篇序言,其中对艺术家归类有4种表述:一种是以再现客体为目标;第二种是艺术家把主体作为呈现的目标;第三种倾向是既不追求客体,也不追求主体,画家更在意的是绘画“本体”;第四种是前三种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

    149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图文]
    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图文]

    《小蝌蚪找妈妈》剧照今年“十一”,中国先哲孔子的水墨动画形象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户外大屏幕上,传递着来自东方的君子之风。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虚虚实实的意境,轻灵优雅的画面,让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

    117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画家朱宇刮起彩墨风沙[图文]
    画家朱宇刮起彩墨风沙[图文]

    画家朱宇作品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即“用墨亦如用色”。现今朱宇将“西方色彩”匀匀浇灌在中国水墨画的大传统上,如同在空中凝结了一层晶莹剔透的水珠,为中国大地的水墨意蕴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万般花朵。中国画的内涵与形式是靠笔墨来表达的。如果不懂得笔墨,一切将无从谈起。笔主形,墨主韵;笔有笔法,墨有墨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

    55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推出的展览“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展厅里,随处可见隐含着的对比与互相映衬的关系。从“人民”到“人”,从“我们”到“我”,从复数到单数,从群体到个体,从真实到魔幻,艺术作品中的主体——人物肖像在中国三十...

    15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书画家,您还磨墨吗?
    书画家,您还磨墨吗?

    磨墨本期主持:续鸿明本期嘉宾:李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刘传铭(美术史论家、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宋万新(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在现成的墨汁出现以前,写字作画都是需要研墨的。今天的书画家们对墨的使用普遍不如老一辈人讲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想在“茶座&rdqu...

    188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格高韵古 传承有致
    格高韵古 传承有致

    大凡小说艺术有24美。那么,作为线条艺术的汉字书法,亦应有24美,通过线条造型,将人类的每一步艰难险阻和人类在强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懦弱及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定步伐,一一蕴逸。要知道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每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因此,汉字经久不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么,马先生的书法之美也就蕴逸在这24美之中了。甲午初春,我有幸在恩卉画廊看到了《马华林书法教学示范作品》集,翻...

    119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美术馆是否变成出租空间“停车场”?[图文]
    中国美术馆是否变成出租空间“停车场”?[图文]

    佛头像(关山月美术馆展览图)近日,有美术批评家称,中国的美术馆缺乏健全的策展人制度,变成了租场地的空间,“没有自己美术史描述和陈列!没能见到经典作品!没有强大的藏品体系和资金、政策、社会支持!没有美术馆专业道德和规范标准!没有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认同感!总之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一时间,这番犀利的言辞引发了公众的热议。那么,中国的美术馆真的变成出租空间的“艺术...

    52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伟:我认识的莫言[图文]
    朱伟:我认识的莫言[图文]

    《透明的红萝卜》莫言1985年成名,他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它以醒目位置发表在1985年第二期的《中国作家》上。严格说,这个小说是被一种强力逼迫的结果。它的诞生前提是,济南军区当时的著名作家李存葆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又在《昆仑》杂志发表了一部新作《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当时要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一个座谈会。在会上一片赞扬声中,独莫言唱了反调。他俏皮地说,在这部介于纪实与中篇小说的作...

    16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现在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平行展、外围展什么的——这样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已觉有点不合时宜了——除非某一届、某个人、某一件证实做得真的好。是的,人们如此的心态成熟,确实因就“时宜”,仅就专业范畴本身,比如:近几届的表现及热议,一方面谁都知道决定权如果仅仅落到官方主导、某一策...

    6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图文]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图文]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石孝义摄蛐蛐罐也是一种文化蛐蛐的学名又称促织、蟋蟀,是一种善斗的鸣虫。最早,农民们为了庆丰收,常常在地里挖个土坑,捉一对蟋蟀让其相互撕咬,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追溯历史,斗蟀的传统已超过千年。兴盛之期上至皇宫内院、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都有大量痴迷于此道者,这样盛蛐蛐的容器(俗称蛐蛐罐、蛐蛐笼)的制作手艺也成为了一项绝活传下来。制作蛐蛐罐的材质和造...

    44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家乡山东高密的旧居成为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无人迹的旧居火了,院中生长的萝卜、树苗,甚至是墙角生长的小草却遭了秧,被前来“沾喜气”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莫言得诺奖,旧居很受伤,是谁动了莫言家的萝卜?又是谁,把一...

    17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