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小波 点击 :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 | 美术常识

编者按:一个画家出身农民,倒没什么;但是一个农民,根植于农村,一生画农村,不得不令人佩服。看着一幅幅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仅如此,他还传承了几近失传的八破图,其难度之大,匪夷所思。他就是农民画家孙志江。近日,文化中国独家专访了这位传奇人物,以下为采访实录--

文化中国:欢迎您接受文化中国网的专访,您的作品透着浓厚的田园气息。这和您的农民身份有很大关系吧?

孙志江:是的,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地方,河北省宁晋县北侯庄,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田园风格的创作主要来自家乡。

文化中国:据我们了解,很多农民出身的画家其实根本不画农村题材的画,你为何对农民题材的画情有独钟?

孙志江:每个画家画什么题材,不仅在于什么出身,也在于自己本身所喜爱的题材。

就我本人而言,自正式学画至今已有三十年有余,在几十年的艺术探索期间,在选择题材问题上,也经过无数次改变,开始攻花鸟、临古代画册数十本,后又攻传统山水、现代山水、临古本、摹现代各名家范本。因未亲见真山真水只有几面,就逐渐放弃山水,后回攻花鸟兼人物,1990年为生计开始在北京琉璃厂卖画,涉及绘画题材越来多,那时画不贵却很好卖,比工资高几倍,后感觉不对头,你画的好,人画的更好,但都在仿名人字画,这样下去可能经济上去了,却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画家。怎样才能创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无意间我看到了自家院里刚收割的玉米,眼前一亮,这不是我想要的题材吗?这才是我最熟悉的,又何必去千里之遥观山看水、画牡丹呢?于是背上画夹走进了广阔而美丽的农田。

由此我开始着手创作,完成了一幅幅带着泥香味道的田园风情系列之一《田间小歇》、之二《秋味》、之三《丰收图》(此丰收图作品与国画大师孙其峰、方济众、赵松涛、宗万华同版面)在“今晚报”刊登,1997年至今此系列作品连续在《中国书画报》、天津《今晚报》《河北日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华北石油报》上刊登,也是带着亲切的情感对自己家乡美景的写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家乡的玉米、谷子、高梁、山药、辣椒、白菜、蝈蝈、蚂蚱等等,以及路边行人脚下不注意的野花尽收笔端。多年来我创作了大量的田园风情系列作品。

文化中国:您不仅是位画家,还精通篆刻,尤其是精于八破图。八破图对广大书画爱好者可能很陌生,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孙志江:我在篆刻方面说不上精通,只是学到了一些技能,平时自己用什么章,就自己刻几方,久而久之,自用章就多了起来,闲时我爱刻些章钮,如草虫、小动物之类的,有时朋友相求,就刻了几枚。

关于《八破图》,有的书画爱好者可能陌生,因此类作品传世极少。我简单介绍一下:八破图起初是古代书画文人雅士余兴而作,内容是一些陈旧的书画残片,破碎的书帖、有虫蛀的、有火烧的、带有灰尘痕迹等,又称锦灰堆、几旧、几破、吉破,吉也是集的意思,后称之为八破。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人们对数字字意有特殊的解释,数字“八”‘的含意是吉祥数,“八”的谐音为“发”,意为发财,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对“破”字理解为:破碎或残缺不全,意解为不破不立、碎碎平安,是岁岁平安的谐音。在我们河北及山东很多农村旧衣服、破被子、破布被农民撕破分给儿孙意为会给后人带来好运,并有“厚被”儿孙之意。

八破图源于元代,至清代开始发展到瓷器上,如茶壶、瓷板、鼻烟壶等,绘画内容包括古书帖、真草录篆及篆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瓦当、瓷器、玉器、铜器等,皆可入画,为文人雅士书画案前常见的破残物件物。

文化中国:据说八破图几近失传,且非常难画,你能描述一下难到什么程度,您是怎么学会并传承下来的?

孙志江:八破图几乎失传的原因,一是自古至今能画八破的人才甚少,能胜任此八破创作的画家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有些人喜欢画此类作品,大多都是照猫画虎,很难画出神韵,并且费神费力,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只好弃之。并且八破图真迹一般人是见不到的,想学也找不到素材。二是难度太大,想胜任创作八破的画家得具备几个条件,能通诗文、晓历史、擅书法,尤其在绘画方面要求更加全面,包括工笔、写意,山水、人物、花鸟蝶,还有一些器具玩物等眼观之物都得能画,要有扎实的写生造形能力,透视功夫,色彩对比等等,反之作品便散乱无章,平平不可观。总之,画好八破图,必须无所不能才能做到。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 | 美术常识

孙志江作品:田园风光

我画八破图得益于恩师杨课耕先生。杨老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一不能。第一次见到八破,是我拜师的当天,即1984年5月底,在杨课耕老师家里,一进屋入我眼帘的是一幅中堂传统的山水画。我当时就呆住了,好大的气势!山势挺拔奇险之间云雾围绕、亭台楼阁置于平台之上,山脚下茅屋草舍,前有小桥流水,桥上双友拱手相礼,曲径之间童叟相携,无意之间抬手去摸画面,大惊,此画竟然是画在墙上的,挂画的钉子、画杆、画轴及绳子居然都是画在墙上的!我被老师的画技折服了,于是暗下决心努力学画,当个画家。

烧香磕头之后,我就正式拜师了。在跟随老师学画的四年里,30里的路,骑自行车来回风雨无阻,农活不忙时,我陪伴老师吃住在一起。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画艺也在快速长进。1988年春,我去了河北师大进修国画山水、花鸟,得到杨鉴民教授的指教,也体验了大学的生活,受益匪浅。同年8月,杨课耕老师病重,手术后恢复期间,杨老师忍着刀口巨痛一直为我补课,口传心授,这更使我为之感动,在这段时间里,我受益颇深,技艺上也有了很大进步。为后来打下坚实基础。

以后逐步尝试画八破图,并在创作中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也得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种种乐趣,并取得了新的发展。由以前八破作品画面的平散,大胆的增加了篇幅之间的穿插、色彩的对比及光影的质感效果,使作品章法错落有序,加以我的油画基础,并由前人所用的古绢与熟宣纸发展至我现在所创作的“八破”作品,全是用生宣纸绘制的。在用生宣纸创作当中,我遇到了更大的难度,但都一一克服了,这一改革使“八破”作品更古朴、典雅、大气,并增添了神韵。

文化中国:您的作品多见农村题材,田园风光,作为农民,您是怎么理解您笔下的田园风光的?

孙志江:因我是农民,也是画家,我深深懂得了做为农民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得到丰硕果实,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头顶烈日脚踩泥的感受,也为我喜画农村题材,笔抒田园风光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深知自己该怎样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农民心中所向往的丰收成果。我更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用我的心去抒写农民的心声,也是在描绘我自己的人生语言,我相信我一定会拿出最好最精彩的田园风情系列作品,将幅幅精彩,奉献给大家,奉献给社会,不但我们农民喜欢,也要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广阔田野的风采,她将带着情感、带着趣味,带着浓重的泥香味道展现在书画爱好者面前。下面是我创作田园风光作品的抒情句子:

题红高梁:老农难得有清闲,手编葫芦乐开颜。蝈蝈高歌鸣秋曲,笔舞丹青颂丰年。

题金秋之恋:自晓事物志为人,清香污浊分玉尘。富贵被众多垂羡,唯有家乡恋我魂。

题秋味:昨日为客赴东庄,爪菜堆积篱笆旁。草虫振翅扬春调,助我挥毫吟秋香。

题墨葡萄:不描红唇,何需染装。点点墨痕,滴滴留香。

题高梁、谷子、蝈蝈:红粮酒曲金满地,青衣歌技赤游天。

文化中国:从您的作品看,您即师承了中国传统,也融合了西画技法,您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孙志江:这个得感谢我第二个恩师--河北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谭宝泉老师。那是1995年,我去北京卖画,有幸遇到中国著名花鸟画家谭宝泉教授。经介绍,拜他为师。至今十几年过去了,谭老一直全力支持着我,无论绘画上还是理论上我得到了真正的正规教育。这对我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加上以前我有三四年的油画功底,但对油颜料及味道有时过敏,后就放弃了,终于派上用场了,我在摸索着再创新,逐渐有些眉目了。也和以前有了大的变化,又经谭老师多次引导指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我用我国传统的中国画绘画颜料、宣纸、笔墨,加以独特的笔法表现手法,并以西方油画的一些色彩效果处理方法,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色墨对比线面相容的和谐现象,使作品有了我自己的面目。

文化中国:刚刚得知您正准备在北京做一个展览,大概什么时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办展?

孙志江:这个想法在几年前就有了,也是我的一个梦想,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一次次错过了机会。这段时间很多画家都在办展,我也参加了很多活动。我明白这个道理,展览不管在哪里搞,就是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作品的好坏要让观众共同观赏,才是重要的。通过展览继续提高才是硬道理。个展时间应该在年后,还有一部分作品正在装裱中。通过学习十八大精神,了解到党中央这次又加大力度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支持,尤其对农村文化还要大力扶持,使我精神倍增,决定放开手脚迎接新的未来。

文化中国:您会怎样理解规划自己未来的艺术之路?您准备做职业画家还是继续做农民画家?

孙志江: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画,我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中探索。这是我最喜欢的职业,不管道路有多少艰难,我都会用我最精的作品奉献予大家。职业画家与农民画家相对而言,职业两字只不过是专业、专职的意思,好多农民画家都愿把职业两字挂上,去掉了农民二字,那你的作品质量又怎样呢?身价就能提高吗?也可能吧!但我不那样认为,国画大师齐白石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画家,是人民的艺术家,为祖国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我不能与大师相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家,之前有很多人问我,甚至有媒体记者也提到同样的问题,建议我们一定要把“农民”二字去掉,有“农民”二字身份就会降低了,应改为“青年画家”或“职业画家”就会大大提高身价,我没同意。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出身的画家,我感觉很好,也很自豪。我相信谁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谁就会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同时我也感谢文化中国对我的大力支持,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使我能在文化中国网展示自己的技能。感谢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及全家人默默的奉献。谢谢多年来对我顶力支持的亲朋好友们,我一定不负众望,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心我的家人及朋友们。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 | 美术常识

孙志江简介:

孙志江,号翠竹居士,1967年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北侯庄。自幼酷爱美术,1984年随辛集市画家杨课耕学国画;1988年在河北师大进修花鸟、山水画,得杨鉴民教授指教,1996年拜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教授谭宝泉先生为师。现为中国三峡画院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邢台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中国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级展览比赛并入选、获奖或被收藏。传略及作品载入《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精品选》、《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华人书画家名人录》、《共和国足迹》、《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等。

相关文章

  •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学校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179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赵夜白在当下环境谈论绘事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可以从具有全国指导价意义的雅昌网上查到一个画家其作品的身价,这种货币化的数字便成为世人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起点,而这一起点也正好是艺术的终点。这一终点也启示着在这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与艺术同样遭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物质压迫,这种压迫的直接表现便是对人文与艺术进行着经济学意义的追求。如果站在美术史的角度,当前的艺术以及艺术家所遇到的问...

    14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介子平: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介子平: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麒麟送子图苏州桃花坞年画编者按: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人的回忆里,年画是心中那份醇正的“年味”,不变的乡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些“墙上的风景”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后继乏人等因素...

    138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易大厂:屯老守愚二十世纪广东美术观察系列之十一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中国传统艺术进入二十世纪后,都曾受到西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篆刻艺术,却在晚清篆刻艺术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步入了其成熟期,并发展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印学的发展深受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名家辈出,发展出一方面精工求雅、一方面具有现...

    16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关于美:只要是好的我都喜欢中国青年报:你在《荒废集》里写到惊艳美女范冰冰;在《谈话的泥沼》中,有一篇《时尚与模特》,也写到了模特的美。你对美的观察和感受很独特,尤其是对女性。也有人称你是“中年版韩寒、知识版王朔、美术版崔健”。陈丹青:我对俊男也会“审美”啊,画画的,好色嘛。其实遇见漂亮女子,男人都会多看两眼吧。中国青年报:你曾说,你的上海基因...

    155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追忆朱德群:最是难言妙其中[图文]
    追忆朱德群:最是难言妙其中[图文]

    960年朱德群与董景昭结婚,新娘披上了幸福的婚纱作者:凡子春天原是逗人可爱、让人生发无限希望的季节,然对酷爱抽象艺术的人来说,2013年和2014年的两个春天显得特别的黯淡。两位杰出的中国抽象画家赵无极和朱德群,一在旧年的瑞士,一在2014年的法国,如同约好了一般,前后脚地离我们而去了。如同珍藏的两本典籍,赵无极走时,我们还有朱德群在。朱德群一走,我们关于抽象艺术的经典版本的最后一页,就只...

    88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吴大羽作品采韵布面油画尺寸53x38cm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家,虽然他们在美术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艺术道路,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吴大羽的学生,都曾经接受过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吴大羽是一位为中国现代...

    17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油画是否先天不良[图文]
    中国油画是否先天不良[图文]

    郭润文作品在陈逸飞等人的写实油画价格狂飙的今天,北京大学(微博)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抛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观点:“中国在油画上没有机会接受经典学院方法,是因为当中国引入学院时,欧洲的学院已经在印象派的冲击、后印象派的颠覆和立体派的挑衅下开始出现自身的转变。所以,中国的油画还需深入研究19世纪中期之前的造型观念、教学体制和制作技术。”针对这一观点,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最具代...

    111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水墨韵味与西画的完美融合--潜力的女性人物画家铃番[图文]
    水墨韵味与西画的完美融合--潜力的女性人物画家铃番[图文]

    铃番,1980年出生于北京,本名王霞。现为中国名家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国画艺术书画院院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校期间跟随汪港清、韦红燕、王晓辉等老师学习。毕业后拜淮阴美协副主席王兴华为师,专注于中国人物画的钻研。王霞的写实风格的写意人物画,感觉像粉彩画,画中融合进了水彩和油画的技法。她的笔墨和色彩的很好地运用在作品中。不同于时常看到的国画人物,她的画富有立体感,非常的现代,时而给人一...

    158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孙宗慰油画《持烟斗的自画像》。1942~194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的油画代表作中国美术馆的“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展示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孤独探索的行路者——“在那样的时间点里,孙宗慰走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或者比较案例性的道路。”徐门弟子和敦煌之行展览中的近百幅作品,创作年代都在20世纪40年...

    9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社会工业化以来,艺术也成为了工业。艺术家的工作室愈来愈类似工厂;作品之制作方式愈来愈像机械生产:其营销展售方式体系,本身则就是一种工业。然而这些拟工业制造的产品,亦即艺术家口中所谓的艺术品,能如工业产品一般走入千家万户被人享用吗?无论艺术家们如何自我吹嘘,自我催眠,事实是现在艺术仍距人甚远,他们大抵只能放在美术馆、画廊里展示或要求政府财团买单,让它们占据公共空间。其体量、形制、内容都是依...

    77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杜尚已死 谁来推翻他[图文]
    杜尚已死 谁来推翻他[图文]

    马塞尔·杜尚杜尚曾努力将艺术拉下神坛,讽刺的是,如今却被供奉在艺术的神坛之上。他的言论和创作毫无疑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杜尚已死,谁来推翻他?又或许,当代艺术已不需要古典式的推翻,只需要坐享其成的衍生。绘画已经死亡了年轻时代的杜尚总是毫不犹豫地表现自己渴望成名的欲望,他的画技是严谨的,性格却是暴躁又犹豫的,因此在绘画时他会露出疯狂的样子。这幅《下楼梯的裸女》花了杜尚大约一...

    90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2010年重建的林风眠故居。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的新绘画,以富有表达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的意识结合起来。这种既自由又自然的结合,是林风眠的独到之处。然而,对这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三年前,由广东林风眠艺术园出资,用以激励优秀研究生的“林风眠奖学金”在中国美术学院设...

    12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今天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的特定称谓,也不仅仅意味着相关实践的具体产物,在当今社会它也早已不仅仅限于“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这样的称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视野中最具典型性和历史感的内容,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与其相伴,并对于自身进行着不间断的改造——一个设计词汇逐渐从“想”到“做&rd...

    5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子璇:画笔跟随的是心灵[图文]
    王子璇:画笔跟随的是心灵[图文]

    《心照》是王子璇从一个歌手成长为一个艺术家十年的心路历程,也是王子璇学佛、画画、修行十年的心之映照。9月7日,王子璇继北京今日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个展《心照》将在成都当代艺术馆登场,策展人是著名的女诗人翟永明。正如翟永明所说:《心照》是王子璇从一个歌手成长为一个艺术家十年的心路历程,也是王子璇学佛、画画、修行十年的心之映照。《心照》也照映出她心中的佛,从写实到半写实,直到“形&rdq...

    29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