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名家班”实乃“名利班”[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晴儿 点击 :

“名家班”实乃“名利班” | 美术观点

有一种史学观认为,我们的历史仍处于“近代”,社会还处于“前现代”。这种观点当然是以西方的历史发展史实为对照导论出来的,因为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分期是跟现代宪政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成紧密关联的,并且较其古代和中世纪有本质区别。而我们从近代以来一直就在进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探索,但一直延续封建社会的诸多惰性,确实说不上哪个具体时间节点是制度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标志。这种史观,我认为可以拿“名家班”的话题来证明其合理性。

在我们的文化艺术语境中,俗称的“名家”含有浓烈的古代、近代历史渊源的气味,而且我认为其中有一种奇特的旧历史“腐尸”的霉味———找个形象联想,就是多年来人们司空见惯、屡批不绝的“表演书法家”和“表演国画家”们身上散发的那种幽幽之味。我们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这个“家”,不是完全的现代社会职业化的那个“家”,而是有着旧文人传统、带有强烈的“师傅”性质的那个“家”———加上霉味可称之为“师腐”。师傅者,是封建式的家传、私授、秘承制度的担当人,其延续的是那种十分封闭的“家”制。这就是社会处于“前现代”的证明之一。在艺术教育领域,如果说这种制度的初期多少体现文化传统内容的传承功能,那么到后来,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尤其在与文化专制制度的联动中,已逐渐变质为近似于伦理形式的亲缘、等级关系———所谓“徒子徒孙”,实即“父子祖孙”。这样经由“入室弟子”途径延伸出来的,永远是一种利益、利害、权力上的服从关系。这种现实利益的捆绑,实际上恰好又绑架了其教育所意欲诉求的“内容传承”———“弟子”们几千年来基本只能模仿、研习“师腐”而置自身走向死寂竟可不顾!

相反,现代社会里因艺术而成“家”者,一定是“职业化”之身。职业化就有职业化的生产关系规范,而这种规范又是以社会的整套现代契约制度为基础的,学习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需要考虑私私相授的捆绑情谊。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两种景象。第一种:在国外,当代名家基本不会私收徒弟,但会雇用助手并付工资,你在工作过程中想偷师,你学什么、怎么学都行;而教育机构的工作室导师制,则重在开启观念、方法论,而且鼓励不同个性,激励“反导师”。第二种:在国内,若是名家私下收徒,那基本跟旧社会无啥两样,“徒弟”就是有点儿“提鞋跑腿”的意思;若是画院、研究院等这些搞不清到底是教育机构还是研究、创作机构的名家立室收徒,性质上不会跟私下收徒差得太远,只是“交学费”的手续更规范而已;若是艺术学院、美院,毕竟大学制度本就引自现代社会,形式上会更规范,但在内涵上无法不受前两样“徒弟”传统的影响,所以才会使传统国画之作为远较西画尤甚。

以上算是略考了“名家”的“前现代”本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班”的本质。

显然,首要的是要考究承办这类“班”的机构的“正义性”,这是长年的老话题了。国家为什么要、有没有必要花纳税人的钱养起各类庞大的画院、研究院等机构?机构里的人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为什么却又能办“班”,干私活、赚外快、饱私囊?纳税人的呼声、监督、评估如何体现?所有这些合法性疑义,都跟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有关。就此而言,我们的文化体制远处于“前现代”!好吧,先不远比,放眼国内。首先,大到整个社会,近年我们已开始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打响社会领域双轨制改革的攻坚战。国家已就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的分类和界线等问题出台了指导政策,通过制度改革将文化单位推向社会、市场。这些改革关乎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正义。国家为什么养、如何养画院和研究院的问题,难道不与此改革相关吗?其次,小到文化艺术这个领域,我们高喊“文化体制改革”有年,但方向和成效在哪里呢?难道在整个文化体制里,独独省市画院、国家画院、国家研究院可以颐养闲处起来,不需走向社会、迈进市场吗?它们还反过来不断膨胀、壮大,其理据在哪里?再次,范围再小———建在这些机构里的“班”,如何收支和监督收支,这些具体的制度追问,也绝不会脱离于现代制度之外。另外,如上所述,虽然作为引自现代社会的大学较之那些“准文化行政机构”的画院、研究院规范一些,而且大学的存在恰好反证了那些机构设班收徒是一种社会教育的功能重叠和资源浪费,但大学在正常教学之外招收的各类“班”也不能说没有问题。

依上逻辑,“名家班”的问题路径就十分清楚了。事实上,“班主”们也常常到远古去引用“皇家画院制”、“师徒制”等典故作自证。我曾经写过《艺术有原罪吗?》一文,文中列举的部分例子,就是指向这些所谓“名家”的原罪。他们设班收徒,几乎就为“名利”!首先,这些“单位”都会有“中央”、“国家”级的头衔,有这些头衔的“单位”又优先拥有“博导”头衔或“名师”、“名家”、“院士”等称号,这些“生产力”自然就拥有了生产“利”的优先权。一位同事到某“中央”级美院做访问学者,竟然没有上课的教室,一年下来没见到几次导师,而在进行“利益分成”的时候是一定会见到的。景象最壮观的当然是画院、研究所等系统的“名家班”,其特征可有以下几点:第一,学费是要交的,但并非想交就收你为徒;第二,看着地图,要全国各地“分布合理”地选徒弟,为的是把“名”的推广、“利”的收获网络搭好,以便独揽“一家利益”;第三,要那种服服帖帖的徒弟,以利“江湖打造”。有些“名家”到全国各地,报“名”就有人招待、耍技就有“利”可收,这正是“名利班”的成果化。

话再说回来,有“需”就有“求”,消费者也脱不了干系。在“名家班”镀金也是一种“名利”,比如评职称就用得上。消费者们也是提升那种制度牢靠度的“前现代”社会遗民,这又是另一种可叹也!

相关文章

  •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嘉宾为画家胡刚画展及研讨会揭幕由人民美术网主办,江门市美术馆、江门市画院、中国书画艺术报协办的“《墨池清漪》山水画展暨胡刚国画艺术研讨会”3月4日上午在江门市美术馆举行。来自京、津、沈、穗、深、港等地的20多位美术界专家学者、知名美术评论家和教育家出席了研讨会,他们是人民美术网主编李人毅,《中国书画报》新闻部主任李文慧,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跃生,广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部...

    2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我期望通过电影找寻什么是继承[图文]
    我期望通过电影找寻什么是继承[图文]

    ■法国影人马修·德米首次带电影处女作《美国》来中国《美国》剧照。上图为德米与饰演母亲老友一角的杰拉丁·卓别林,下图为他和饰演曾与母亲相熟一角的萨尔玛·海耶克。在前不久落幕的南昌学苑影展上,到访的国外影人中有一位法国人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长片到中国内地放映。电影名字看上去一点也不“法国”,叫《Americano》(《美国》)。...

    46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安和莫言的共同特质: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图文]
    李安和莫言的共同特质: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图文]

    梅开二度的李安再度令华人圈沸腾。台北最高建筑101大楼顶端当晚打上“李安!”两个大字。几天来,同样不停滚动他名字的地方,还有内地的网络。他在致辞里的一句中文“谢谢”,让所有华人与有荣焉。李安的获奖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两位华人,人们免不了把两人放在一起谈论。事实上,这种比较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两...

    13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朱非先生他自幼爱好书法,临池不辍,楷学欧,行学二王、赵,隶则慕王福厂。留连传统,追求秀美流畅、神韵俱足、点划精到的功力。至今书法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偶尔一次,《书法导报》总编姜寿田的来电,说吴汉东向报社推荐了他。要他立即用电子邮件发一些作品过去。《书法导报》竟用整整四个专版作了介绍,而且总编姜寿田亲自为他写评论。这并不让人惊奇早在他题写“古越龙山酒楼”牌匾,一次全...

    2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怀念人民艺术家力群及其剪纸艺术[图文]
    怀念人民艺术家力群及其剪纸艺术[图文]

    力群剪纸作品王璞山2月10日是人民艺术家力群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看着力群先生给我的题词、打开他送我的《力群木刻作品》明信片、欣赏他答应让我复制的几幅剪纸作品,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我总想提起笔写点什么……力群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浮现,他那版味十足的国画墨竹又也重现于我眼前。力群老的一生是为艺术奋斗的一生———他热爱生活、深入生...

    12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丙速:将无形画为有形[图文]
    徐丙速:将无形画为有形[图文]

    《荷塘清趣》68cm×68cm从小酷爱书画的徐丙速,自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后,就坚定了自己的绘画道路,其国画创作风格在美院读硕士阶段已经逐渐明晰起来。对于艺术创作中的体会,徐丙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读研阶段我曾有过各种尝试,比如创作手段的尝试,我把当代新水墨的一些表现形式运用进来,比如说颜色的使用,我一直欣赏陈平老师的创作,他在山水中使用了古人很少使用的颜色,比...

    59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尹吉男:平民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图文]
    尹吉男:平民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图文]

    2012年10月15日晚6点半,2012年度“直面名师”系列讲座第一场“尹吉男:平民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教学楼F109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校团委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主办,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先生为大家讲述中国进入平民时代之后文化和美术发展的特点及形态。首先,尹先生就“平民文化”的相关问题...

    5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油画是否先天不良[图文]
    中国油画是否先天不良[图文]

    郭润文作品在陈逸飞等人的写实油画价格狂飙的今天,北京大学(微博)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抛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观点:“中国在油画上没有机会接受经典学院方法,是因为当中国引入学院时,欧洲的学院已经在印象派的冲击、后印象派的颠覆和立体派的挑衅下开始出现自身的转变。所以,中国的油画还需深入研究19世纪中期之前的造型观念、教学体制和制作技术。”针对这一观点,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最具代...

    111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图文]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图文]

    山林登山无高处121X120cm1978年沈爱其的山水画,总让人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温馨馥郁而略带些潮润的气息。那是长江岸边特有的气息,对于喝长江水长大的人来说,它无疑是十分醉人的。我想,即使没有在长江边生活过的人,也能从沈爱其的山水画中体会到一种深沉幽邈的意趣,感受到因心灵被浩瀚的江流所荡涤而生的愉悦。他的《浪涛天涯云烟》,笔墨浓郁朴茂,造境却格外清奇空灵。用破笔破墨所作的恣意挥洒,墨气淋漓...

    21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常见原因摄影不是游戏,“升级”与经验值之间绝不是线性关系。有些人天赋异禀,可能初初拿到相机就能拍出非常精彩的照片,而有的人则不管怎么学习、升级器材最后都达不到所谓“摄影师”的标准,最不幸的是当这些人发现自己能力有限之后会立马“退烧”,浪费了时间和金钱。然而真相往往太过于简单而又残酷,升级的关键其实就在...

    66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于本月24日至31日在伦敦奥林匹亚西厅展出,此次展览甄选了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旨在向英国公众和各国奥运会观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的中国油画。近日,参展艺术家顾黎明老师接受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他个人的油画师承故事,他对东、西方绘画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5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马未都看《1942》: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图文]
    马未都看《1942》: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图文]

    【核心提示】: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

    81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奔马图我曾经为徐公朝廷先生写过一篇名为《一生为“马”》的文章,记得那时的主要侧重点是徐公的学画背景及简单的艺术描述,对于徐公来说确实不足以阐释清楚整条艺术脉络,或者讲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遇到“读懂”他艺术的人也可算的上是他的知音吧。上面讲的话似乎我在卖什么“关子,其实不然,如果读懂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生活,徐公...

    13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涂鸦艺术[图文]
    涂鸦艺术[图文]

    涂鸦作为街舞文化(HipHop)里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一直是较为静态,游走在法律与艺术之间,但谁都不能就此否认它们的存在价值,因为涂鸦的起源本是如此。涂鸦的非法性,在于它所选择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内涵、或者作画的形式。涂鸦被街舞文化文化所吸纳,成为其中重要的艺术象徵,也许正来自它的反叛宣示。涂鸦的作者以喷漆瓶作为渲染情绪的画笔,表达自己对现今社会的看法和立场,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出名的喷画...

    15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名副其实的画派打造[图文]
    名副其实的画派打造[图文]

    2012年10月冰雪画派在燕山写生当前美术界对画派打造的讨论声音颇高,褒贬不一。本想抱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让历史来做最后结论的心态不参与争辩,但因前不久看到在《美术》杂志上刊登的《名不副实的“画派”制造》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近10多年来,中国画坛掀起了‘画派’打造热”,大有‘占山为王’、&lsqu...

    24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