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蟠虺纹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8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蟠虺纹豆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蟠虺纹豆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05539)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蟠虺纹豆❖图片

蟠虺纹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豆❖简介

,高42.2厘米,口径35厘米,重12.16kg。

豆大腹,双附耳,圈足。有盖,上有透空握,握饰雷纹,盖、腹饰蟠虺纹。

青铜豆出现于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本器为河南辉县出土,体形较大。


相关知识科普


蟠虺纹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蟠虺纹即象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蛇。《国语》:“申胥谏曰:‘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相关文章

  • 连弧四叶纹镜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 镂空铜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镂空铜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镂空铜俎春秋(前770-前476年) 通高22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俎面呈长方形,中部略窄切下凹,其下焊接四个凹槽形扁足。俎面与足均有矩尺形镂孔,其间填饰蟠虺纹与云雷纹,面上还有一周窃曲纹。 俎,是古代进餐时切肉的案子。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言。目前发掘及传世的青铜俎极为少见。铜俎器身布满玲珑剔透的...

    275 青铜器 镂空铜俎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矢镞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矢镞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矢镞,春秋后期,长7.5厘米,宽2.2厘米,重0.0185kg。此矢镞锐锋,两翼张开,翼端呈收削之势。青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春秋时期常见的形制有翼型和无翼型,其中翼型镞之双翼出现了收削的趋势。...

    1460 镂空
  • 『0220』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0220』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0220』簋,通高19.2厘米,宽24.5厘米,重3.14kg。此簋敛口,鼓腹,器与盖有子母口相合,盖上捉手呈圈状,器腹两侧有附耳一对,圈足较低。通身饰瓦棱纹。盖、器对铭,5行44字:唯十又二月既生霸丁亥,王使荣蔑历,令封邦。呼赐銮、旗,用保厥邦。『0220』对扬王休,用自作宝器。万年以厥孙子宝用。铭文大意是说:在十二月上半月的丁亥这天,王使大臣荣嘉奖『0...

    883 对铭
  • 应伯铜盨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应伯铜盨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应伯铜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通高15厘米,口长18.8厘米,口宽12.3厘米 1990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95出土 器为椭方形。上有盖,盖隆起,盖顶有四个矩形支纽。器身有子口,壁微鼓,两短边各有一附耳,平底,圆角长方形圈足。盖与器身用瓦纹装饰。器盖对铭“应白乍旅盨”5字。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

    410 青铜器 应伯铜盨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鸠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鸠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鸠车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高4.5厘米 1953年河南南阳宗康墓出土 鸠鸟呈卧姿,圆首,尖嘴下勾,尾长且宽,背负一小鸠。大鸠身左右两侧各有二轮可转动,胸前有一小圆鼻可穿绳拉行。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quity:汉、英...

    291 青铜器 鸠车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一刀平五千”钱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一刀平五千”钱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一刀平五千”钱新莽时期通长约7.4厘米,圆径约2.7厘米,重29克 “一刀平五千”钱,俗称“金错刀”“错刀”,由“刀环”与“刀身”两部组成。环如大钱,有内外廓,面文穿上下分别以黄金错“一”“刀”二篆字,直读,字面与钱面平齐;身形如刀,刀身有周廓,面文“平五千”三篆字,阳文。素背。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枚当时的五铢钱,二枚兑换黄...

    1751 青铜器 一刀平五千钱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兽面纹花觚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面纹花觚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面纹 花觚,清中期,高27.9厘米,口径15.7厘米。觚喇叭口,器身修长,圈足。颈、腹和足部均以雷纹为地纹,颈部饰蕉叶纹,腹部和圈足饰不同形式的兽面纹,兽面正中与两侧有扉棱装饰。器内上下贯通。商周时期的青铜觚是饮酒器,而此觚的外型虽与之相似,但未装底,说明不是实用器,只供陈设观赏。此觚的纹饰与商周青铜觚风格差别较大,雷纹相对松散,兽面纹图案化,具有典型的清...

    911 兽面纹 花觚 雷纹 地纹 蕉叶纹 扉棱
  • “伯人”刀币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伯人”刀币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伯人”刀币横1.3厘米,重8.8克 流行于赵国与中山国的直刀,亦称“钝首刀”,刀体平直或微弧,形体较小,面文是地名,背文或有或无,主要流行于赵国与中山国。如“伯人”刀币,横1.3厘米,重8.8克,呈刀状。刀尖平钝,刀首与刀柄连接处平直,面的边缘作隆起状。柄间面背均有二直纹,柄端为不规则圆环状。刀身正面铸阳文大篆“伯人”。 (文字来源于河南博物院编著的《中原...

    701 青铜器 伯人刀币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梁伯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梁伯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梁伯戈,长17.5厘米,宽9.4厘米,重0.28kg。戈为魏国的兵器。援的前锋呈圭 角状,上刃在援末扬起,与长栏的上端形成弧线,下刃与胡自然相接,内为长方形,有一长穿,栏上两面各饰一兽头,栏内侧有三长穿。穿旁正反两面共有铭文2行14字:抑鬼方『0026』,抑攻方。梁伯作宫行元用。铭文记述梁伯做的是近卫部队宫行使用的戈,用来对付攻方敌人。圭形援头流行于西周晚期...

    1006
  • 少虡剑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少虡剑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少虡剑,春秋后期,长54厘米,宽5厘米,重0.88kg。此少虡剑为晋国兵器,山西李峪村出土,已知同铭剑有3件。此剑前锋断,脊在两从间凹陷,从宽斜,前锷狭,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无箍,圆形首。格饰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错金云纹。剑脊上有错金铭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玄镠”和“铺吕”为制剑的金属材料锡与铜,...

    1583 错金 兽面纹
  • 秦子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秦子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秦子戈,春秋后期,长23.1厘米,宽11.5厘米,重0.240kg。戈长刃,直“内”,内上有一长“穿”,“胡”上有三穿,有“栏”。援上刻划铭文15字:秦子作造,中辟元用,左右师魼,用逸。宜。记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两军,迅速出动。宜地(“宜”为地名)所造。...

    458 穿
  • 博弈乐舞纹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博弈乐舞纹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博弈乐舞纹镜,东汉,面径23.1厘米。镜圆形,圆钮,水波纹方形钮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有四枚乳丁与方格四角相对,并将画面分为四区。一区饰二人对坐博弈,二人均跪左膝而身体前倾,神情十分专注。一区饰一人跪抱长琴,与其相对的一人屈腿展臂而舞。一区饰驯兽图,左侧一人为驯兽师,中间一虎形巨兽人立而舞,右侧一小猴席地而坐。一区饰一人居中端坐,左右两人各伸臂作奉献状。各...

    364 地纹 几何纹 浮雕
  • 大良造鞅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大良造鞅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大良造鞅镦,战国后期,通高5.7厘米,宽2.4厘米,重0.08kg。镦圆筒状,平底,中空,有节,节下有相对的二穿孔。器身刻画铭文4行13字:十六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雍囗。其大意是:记在十六年,大良造(“大良造”为官名)下庶长(“下庶长”为爵名)鞅(即史书所载“商鞅”)监造此镦。雍是铸造地或存放地。黽是人名。...

    1627
  • 蔡子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蔡子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蔡子匜,春秋后期,通高11.9厘米,宽27.3厘米,重1.1kg。匜曲缘,浅腹,短槽流,小圆钮形鋬,平底。口外饰雷纹和蟠虺纹。器内底有铭文2行7字:蔡子佗自作会曳(匜)。大意是蔡国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

    1174 雷纹 蟠虺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