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让人纠结的美展征稿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团团 点击 :

古代中国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展览,书画交流多是小圈子的文人雅集。20世纪初,借鉴欧洲的沙龙展以及日本的文展、帝展等形式,江、浙一带的学堂开始有了图画手工科学生作业汇展。基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1929年国民政府破天荒地在上海举办了公共性的第一次全国美展。

展览是当下书画家绕不过去的坎儿。有书法家在简介中遗憾地写道:“因为没参展,所以没获奖。”展览的诱惑究竟有多大呢?不妨举一例。1998年,我与画家岳玉珍合办一个国画展。布展时有个小男孩很兴奋,跑回家拿来一幅画。这是一幅画在普通白纸上的铅笔画,用线条加点儿明暗画了一条大帆船,估计是临摹的。他怯怯地问:“可以挂上去吗?”我们都觉得挺有意思,就同意了。因为没画框,就直接把画贴在墙上。这可是展厅中最小的画了。该展览展出的画后来大都忘记了,唯独那张可爱的小圆脸和那幅小小的铅笔画,至今还历历在目。

有着自身的逻辑与模式的国家级美展,近些年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褪去了一些光环。有人甚至认为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是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主流展览模式的终结,展览大势开始进入“合久必分”阶段。现在的美展征稿很多,其经典格式是:在“庆祝”“纪念”“繁荣”等词为内容的百余字之后,××机构决定主办××展览。然后是征稿要求,如题材、奖项、评审费、汇款地址、作者待遇等。近些年,我办过展览,也策划过展览,却很少向展览投稿。某次去四川省美协办事,顺便问及近期的展览。工作人员反问:“你是省级会员吗?”我说是。工作人员直截了当:“都会员了,还参加干嘛?”

说实在的,不少征稿启事让人纠结。我想,纠结的人恐怕不止我一个。

纠结一:怕“人活着,钱没了”。这可是人生中最最悲哀的事。十多年前,正规的国展和省展多不收费;可能为弥补经费不足,后来开始收费,费用为30-200元不等。前几年的时候,某书家因一次向国展投稿上百幅作品,花掉近万元评审费而引起热议。如果投稿数千幅而且多参加几个展览,岂不是要倾家荡产?收费的理由当然很多;那么,是否也有不收费的理由?在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不断加大、不少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情况下,我不太明白有些公益性展览为什么还要收费。书画家赶时间搞创作,支持各种名目的展览,在不退件、未必能入选的情况下,还要倒贴评审费,这是否合理?这好像是投稿者向主办方告饶:“你看,作品白送你了,评审费也交了,你可别嫌弃啊!”细想一下这种关系,可能都会觉得可怕甚至可笑。

纠结二:怕遇到“坑爹”的评委。现在的美展多是新人的天地,有实力者往往不愿参与。除了不喜欢为展览而创作外,有的画家还担心因遇到“坑爹”的评委而受辱。特别是害怕那种“领导面前是专家,专家面前是领导”的评委。在缺乏足够监督力量的当下环境中,只要有评选,就会有各种“阴人”之事。有人总结了被选上的三个条件:首先得够基本条件;其次要有一个“毕姥爷”;再次,千万别得罪过人。你水平比评委差被拿下很正常,比评委高被拿下也很正常。比如,你早年曾与某评委同时参加一个展览,当时你获奖了,他只是入选;而这次那个一直对你不屑的人成了评委,结果会怎样?你懂的。也许,他会假装不认识你,不但投你的反对票,还鸡蛋里挑骨头,振振有词地怂恿别人投你的反对票。这就是评选中的“人祸”。美术作品根本无法量化,全凭评委的口味与良知,投稿者被“阴”了甚至连喷嚏都打不出。

美展征稿中让人纠结的玄机还有很多,只有亲历者才会明白。比如,某些展览的收件地址如谍战片般充满神秘感:北京××号信箱。谁也不知道这个信箱有多大、具体位置在哪儿。也许正因为玄机多,近年来的展览无论是机制、模式与效果,还是细节性的展名、评选、退件等,都可能受到质疑。

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投稿者在提高警惕的同时,还得提高点儿水平。否则,在不经意间就会成为上钩的鱼。上当了、破财了、被“阴”了,怎么办?目前可能还真没有办法。打315热线?不合适吧!打110?没这么严重吧!还能怎么办?总不至于去找城管吧!

一个展览好不好,说起来有点儿复杂———也可以说简单一点,那就是从征稿开始直到退稿的全过程都不“坑爹”。这样的展览才是好展览,传递出的声音自然也是“中国好声音。”范美俊

相关文章

  • 装帧艺术家朱赢椿:为什么书籍设计要“再少一点”[图文]
    装帧艺术家朱赢椿:为什么书籍设计要“再少一点”[图文]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再少一点,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创意的事情这么有意思,为什么我们要克制自己,要约束呢?做了十几年以后,我发现对于书籍设计来讲,这个问题有点严重。我们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现在正处在国内设计专业、设计展览、设计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卡到这个创意呢?创意是不是越多就越好呢?“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分秒必争,图书设计要顺应时代潮流。&rdq...

    14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雕塑家的艺术跨界实践[图文]
    雕塑家的艺术跨界实践[图文]

    小眯嘻系列·哇顾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63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位从传统中来要到未来中去的崇尚跨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1980年入行,三年后,被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先生选为徒弟。1987年赴镇江师专美术系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积极参加工艺美术行业大小会展,基本拿全工艺美术行业大小展会奖项,被戏称为三等奖专业户。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侧重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城...

    109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6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我所认识的远宜居士——劲松[图文]
    我所认识的远宜居士——劲松[图文]

    多才最是照秋客、性傲形无笃少登。花鸟拈手得、山水性能来。工笔如流水,写意赛鬼才,这便是“远宜居士——王劲松”。长寄情与山水,痴迷于丹青,出手洒脱,意境自谐,大有观月如钩,自锁清秋之韵味,自喻:无法、无派,师法自然,以胸中之壑写鬼斧神工。其作品却让人驻足忘返,叹为观止。我与劲松认于北京,观画如老友,认人似故交亦师亦友,观其画慕其才也!其人活得简单、...

    13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图文]
    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图文]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53期推出了“上海美专百年”纪念专稿,事实上,上海美专之所以在上海建立、发展,与近代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与海派文化密不可分。研究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说清楚海派文化对上海美专的影响,包括对上海美专的建立与发展,也要说清上海美专在哪些方面体现、丰富了海派文化。上海美专建校初期,部分师生与人体模特合影1912...

    5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让“蟹派”挺起学术的脊梁[图文]
    让“蟹派”挺起学术的脊梁[图文]

    “蟹派”就是横行不霸道理念下的艺术创造。横行不霸道是人生和艺术的至高修为,理解和践行需要有形而上的禅思。任何流派都有源头,就创立而言,一个人完全可以开创一个流派。“蟹派”坚持学术立派,立在思想性、原创性、体系性。甲午马年春节之前,中国书店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严学章的《蟹派文化艺术丛书》六卷套,其中,包括2本大八开的《书法卷》和《生肖卷》,4本大十...

    85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诚信的力量——当下展览断想[图文]
    诚信的力量——当下展览断想[图文]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7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梢...

    93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图文]
    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图文]

    《丹霞枫林》(国画)李可染从业20年来,做过几百位书画家的展览策划。有一个书画市场的怪诞现象始终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每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艺术家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和情感,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的原创和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在同一时间段里,也不可能画出两张完全同样的作品,更何况还有风格、题材、构图、笔墨,抑...

    17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美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图文]
    美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图文]

    裘安曼文_裘安曼作者简介:裘安曼:祖籍浙江,生长于北京。所受教育领域包括英语、中国语言文学、法律和国际工商管理。工作经历涉及编辑、翻译、出版、版权、专利和国际组织。曾参加中国著作权法的起草工作以及中美知识产权和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的谈判。曾多年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事专利审查工作。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国家版权局副司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副总经...

    36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谁才是新的艺术明星?[图文]
    谁才是新的艺术明星?[图文]

    7月25日晚上,一辆运载大量艺术品的货车燃烧,作品被烧毁74件。这批作品,本来是准备参加26日的预展——由元亨利贞艺术拍卖有限公司组织、沈其斌担任总策展人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大火后,众说纷纭,阴谋论和仇富心理在其中最为抢眼。在这样的浪潮中,28日的拍卖会按期举行,成交111件,成交总额6597.325万元(含佣金)。其中,徐震、邱志杰、汪建...

    168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白冰洋:艺术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图文]
    白冰洋:艺术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图文]

    青年艺术家白冰洋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中华新星”奖第二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白冰洋进行了采访。白冰洋《暖秋》16...

    17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图文]
    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图文]

    鉴宝类节目层出不穷,引发争议的也不少。本周,以“砸假”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下收藏》,因有专家质疑砸掉的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陷入一场风波。经再次鉴定,参与公开展出的40件被砸瓷器确系现代仿品,没有砸错。这几年,全民收藏热,捡漏时代早已是一去不返,“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之说悄然出现。也是这几年,电...

    126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自在飞花——魏葵水墨人物、花卉、草虫雅集之《瓶花卷》作品赏析[图文]
    自在飞花——魏葵水墨人物、花卉、草虫雅集之《瓶花卷》作品赏析[图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这首诗写的是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山涧深谷寂寂无人,芙蓉花自开自落,一派天然状态,没有孤独惆怅的意味,只有一片寂静的空灵。花的开落,总易摇荡人的思绪。"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寂静飞花的意象,在禅性的诗情中,独不见应赋的感伤。所谓"一尘一色总是一佛",花开是佛,花落也是佛!只要心头清净,就无须感怀摇落花影。友人说:你这画朦胧中有惊喜!一语道破我内心一片...

    10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晓剑2013年1月18日,在椒江的千禧书店买了一本《俞平伯年谱》,是2000年为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由孙玉蓉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的,我手头的这本是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于是,利用春节前后的每晚睡前时光,在灯下捧读这本《俞平伯年谱》。读年谱,看到的是俞平伯先生丰满的一生。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

    113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作品对张德林老师的采访,在国家大剧院后一座安静的四合院里展开。我面前的这位中年书法家,神清气朗,谈起书法艺术时眼中便瞬间流露出喜悦的目光。半天的交谈后,我清楚地感知到,这是一位真正把书法融入了生命和生活的艺术家。与许多书香门第、家有师承的书画家不同,张德林出身于安徽来安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没有人与书法艺术有过任何渊源。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子弟,凭借着对于书法的赤诚与热爱,一步步开拓...

    12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