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世界范围的艺术惯性巨人症[图文]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学学 点击 :

世界范围的艺术惯性巨人症 | 艺术知识

曼哈顿闹市区的全新惠特尼美术馆。

在所有的双年展、三年展、四年周乃至全球性的大型群展中,创立于1955年、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被认为是一场最严谨的、声明式的展会。当然它也能被看作是其它某种东西。从其策展人的勃勃雄心,到数量众多的大型室内外艺术项目,再到它占据的许多场馆,每一件与卡塞尔文献展相关的东西都是巨大的。这令即将于本周六拉开帷幕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了宣告艺术界中一种令人困扰的发展趋势的一个机会;而这里的趋势则是:大。双年展已经呈现出了不规则地扩展及无处不在的状态;大大小小的艺博会也是同样的情况;而画廊的规模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大。那么,这样的“大”究竟对谁有好处呢?或者说它究竟有没有优点?

画廊的数量及规模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增长,当时在阁楼里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在与艺术品创作空间相似的地方展示作品。画廊从那时候起就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老套——除了那些生存在曼哈顿东村舒适的店面中的某些“局外者”之外。

现在的画廊则可以用巨大来形容;而很显然规模大起来了的画廊却并没能让艺术变得更好。如果说这种“大”产生了什么影响的话,那也是它让某些画廊更难维持自己的幻想,却还不得不支付账单。曾有谣传称画廊要求艺术家扩大其作品的规模和数量。我也曾听说过摄影师要求扩大照片的印刷尺寸以增加“震撼度”及作品销量。一切事物都紧张地开始朝最大规模发展,只为了能够满足某些人的欲望。

“大”也并非全都是坏事。宽敞明亮的空间有时也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我对经销商们愿意给他们的艺术家提供如此巨大的空间感到高兴。最重要的是,我很欣赏越来越多的画廊会展示更多的艺术品以给更多的艺术家亮相的机会。当然,“大”也导致了作品识别度的减少,它使得只有最华丽的作品才能具有吸引力。我在近段时间问一位经验丰富的经销商如果他现在能从头开始的话会做什么不一样的选择。他称自己将不会选择一个这么大的展厅空间,简单地填充它实际上是限制了所有东西。

在今年的惠特尼双年展举办期间,我前去参观了九次,并且找到了享受其对私密与奇妙的入侵的方式。但大型群展还会增加艺术的尺寸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中的许多都遵循着一个依赖于概念艺术、关系美学以及与第三世界国家相关的影像装置、摄影作品及画作的通用公式。大尺寸的作品再加上庞大的预算,策展人顶着来自各方面——例如官员、赞助人、董事会成员或是同行——不断增长的压力去让展览变得利可图和人气旺盛。因此,现在的策展人会将较多的到场人数看作是展览的成功,错误地将观众的数量等同于展览的品质。在最近两届贫瘠的威尼斯双年展后,我收到了无数封炫耀“参观人数创历史记录”的邮件。

我完全赞同艺术对更广泛的观众的追求。但现在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用大尺寸作品填充大展厅以形成大规模的展览——几乎是使得相关的声明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说是无法被听到、被谈论,或者是无法接受真正的检验。它稀释了事物的丰富度。随着为艺术家和策展人提供的空间不断地增大,这种现象也许——仅仅是也许——还为过多称自己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但又配不上这种称呼的人留下了空间。

相关文章

  • 评王浩山水艺术[图文]
    评王浩山水艺术[图文]

    因为习画与王浩先生相识于中央美院,他有着同龄人似火般的激情,同时又有超越这个年龄的持重,在央美研究生的光环下蕴含着些许内敛,在当下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流露着常人不多见的温和与从容。其画亦如其人,雄强不失秀润,浑厚不失灵动,质朴不失文雅。王浩的山水画在中央美院四年本科学习阶段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间他深究古法,精研画理,大量写生,细推物理。同时不断丰富学养,以求师古而能化。进入央美研究生阶段后,王...

    71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气韵生动”是画之首要[图文]
    “气韵生动”是画之首要[图文]

    涂勇玉兰花开中国画南齐画家谢赫在绘画的“六法”中,首先提出“气韵生动”。“气韵”犹如人之精神,是一幅画的灵魂,也是一幅画的生命。因此“气韵生动”成为绘制、鉴赏、评判画作的最高标准。“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核心命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气...

    68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画西化:是把马养好还是培育骡子[图文]
    中国画西化:是把马养好还是培育骡子[图文]

    中国画是在写意、传神中表现笔墨情趣并将诸多文化形态(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独特画种。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和重在写意的艺术表达,是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的根本所在。目前,在一些受西画风格影响严重的“海归”画家中,很多人都在以西画的创作理念来营造画面。比如,有的运用“焦点透视法”并效仿水粉画和水彩画的画法,有的还效仿木炭画...

    49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张培成“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

    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杉本博司的东方式美学[图文]
    杉本博司的东方式美学[图文]

    《直到长出青苔》近来,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正在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的作品以无懈可击的黑白语言和钻石般鲜明锐利的影像将摄影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出来,极致了摄影的品质和意义。我在11年前曾采访过杉本博司,他对我说:“我很喜欢中国的宋代山水画,特别是南宋马远的作品。”“彩色摄影的色是化学性的,有点工业制品感觉。虽然能吸引注意力,但容易浮在面上;黑白摄影的色是绘画性的,像水...

    196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履生:功甫帖争议反映中国书画鉴定窘境[图文]
    陈履生:功甫帖争议反映中国书画鉴定窘境[图文]

    陈履生2013年9月,上海藏家在纽约苏富比耗资约5037万元人民币购回宋代苏轼的《功甫帖》。虽然《功甫帖》不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名帖,而且只有2行9个字,但是,因为与苏轼的关系,此次拍卖回流被认为是一件大事,甚至有人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从表面上看,能从纽约的拍卖会上拍得苏轼的书帖令人激动,在十年二十年前难以想象。可是,按照现行的中国法规,如果把它带回上海还要...

    30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寇克让:不书写就不要谈书法[图文]
    寇克让:不书写就不要谈书法[图文]

    寇克让:不书写就不要谈书法在各种书城、图书大厦的书法类图书中,进入读者视野的大部分是特殊开本的字帖,或简单、或奢华,选择这类图书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孩子以及其他领域开始临摹学习的读者;另一类是偏学术的书法理论书籍,往往都算在艺术类图书中,属于小众读物,很少有人问津;再有就是鱼龙混杂的书法教学类图书,很多都是水平一般的作者随便拼凑而成的。而《书法没有秘密》这本书,很难分在以上这些类别之中。在翻看...

    155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奥赛博物馆馆藏作品由米勒、库尔贝领衔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自从2012年11月中旬开幕后,至今仍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近日,艺术家杨千观看之后谈了他的感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写实派在模仿或跟风。写实主义已经进入历史100多年,为什么在中国还能代表官方主流。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在21世纪,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到...

    3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张铁志: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图文]
    张铁志: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图文]

    “年轻人拍纪录片、办杂志,新的音乐越来越多,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交流。‘文艺复兴基金会’希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推动这种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更多的独立的创作和思考。”——张铁志台湾文化人、《号外》杂志主编张铁志是“文艺复兴基金会”的召集人之一,在上周六“文艺复兴基金会&r...

    5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兴华:以物拟人,以画传情[图文]
    王兴华:以物拟人,以画传情[图文]

    以物拟人,以画传情,情随画生,画随情动,是作者表达情感作品的独有的手法——江苏淮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兴华。画家王兴华近照我第一次踏上江淮流域的土地,就被这里的无限风光所深深吸引,一望无际的稻田,平缓无声似一条条玉带般的河流在落日的辉映下波光粼粼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舒缓、自然,绝无黄土高原的苍凉险峻,正是在这如画般的美景里,从古至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的佳人才子,王兴华眉清目秀...

    36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图文]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图文]

    画家贾宽后汉明帝,梦见金色神人,遂遣使者到天竺求佛法,得到了天竺国优填王画的《释迦像》,于是让画工在南宫的清凉台和显节陵上照样描画此画,后来又在白马寺的墙上,作《千乘万骑饶塔三匝图》。由此,佛教画风正式输入到中国,引起了中国艺术史的一大变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门类曾因为佛教兴盛的缘故十分发达,开画史的新纪元。贾宽的绘画有山水与人物两个门类,而人物画便是机具禅意趣味的佛教画风。无论是在笔...

    31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森达达谈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图文]
    森达达谈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图文]

    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2013年2月10日,春节。(下午2:30分左右)我(森达达)去老栗(栗宪庭)家看望老栗,提及已知的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件行为艺术《挖掘》(1982)。我说历史需要恢复本真,老栗说历史在于不断挖掘。1982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家整理一组新冲印出的照片,徐一晖来找我说他发现了一大片沙漠,我吃了一惊,难道你去了内蒙或新疆了?他说不是,这沙漠就在连云港市境内的锦屏磷矿(1953-...

    153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俊东: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绘画之比较[图文]
    张俊东: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绘画之比较[图文]

    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在近些年的艺术市场上,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吴昌硕画作的市场价格,与早已跻身亿元俱乐部的齐白石、张大千画作相比,并不算耀眼,更不符合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三者在绘画艺术上又有着怎样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于近日采访了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张俊东先生,他对于三人的绘画艺术有着自己的看法。齐白石比吴昌硕更...

    110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前城市雕塑作品最大弊病就是没有思想[图文]
    当前城市雕塑作品最大弊病就是没有思想[图文]

    10月9日,莫言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请展11月13日消息:“我的作品讲述的是友谊精神。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我们可以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城市生活的内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人们可以愉快地相处。”这是来自肯尼亚的雕塑家葛瑞德·莫托蒂·欧豪,为其在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上创作的新作品《思想的自由》所做的注解。...

    18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艺术与表情[图文]
    艺术与表情[图文]

    鲍栋与吴秀波畅谈“艺术与表情”摘要:我们看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很丰富的表情,比如说这张图片是汉代的陶器,一个惟妙惟肖的艺人形象。西方也有这样的表情,这个古希腊雕塑讲的是一家三口被毒蛇杀害的过程,表情非常的痛苦。表情不仅包括面部表情,还包括身体的语言,身体的挣扎和扭动。主持人:欢迎大家光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艺术和表情,主要是说面部表情和视觉艺术在电视上...

    10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