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充满“活性”特质的版画艺术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灏灏 点击 :

中国现代版画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在引进、学习域外文艺样式的前提下,早期的中国现代版画经历了一段学步期,并在蹒跚的模仿中捉摸到了中华民族的深沉脉动,进而勇猛精进,终以“新兴木刻”的意义在世界艺坛树立起了“中国形象”。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版画以院校为依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秉持“新兴木刻”精神,进一步深化现实主义创作观;另一方面响应新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民族化”的创作主张和发展方向。数十年来,两股学术脉络的交互作用,使得浙江版画形成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并举的风貌,而赵宗藻先生的版画艺术进而将其内化为了一种灵动而从容的“活性”特质。

这种“活性”反映了他对版画本体语言的驾驭和表现力的拓展。版画艺术以木版的历史最为悠久,普及最广,但其“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呈像方式也最为简单直白,较之其他版种,可资拓展的表现空间似乎不大。然而多年来,赵宗藻先生却与木版艺术“相看两不厌”,屡屡越过前人和旁人的范式,在司空见惯之地觅得别致景致,进而形成一道内蕴悠远、清丽脱俗的景观。以他在青年时期对线条的表现探索为例:最初,他擅用欧洲传统的排线手法铺织丰富的影调;而后,曾倾心于中国传统白描勾勒的单纯和雅致;再及,取法民间,借鉴蜡染印花布斑斓的图地反差效果和构图法则,点画出一派春日景象。他的《婺江边上》、《田间》、《四季春》等作品已成为新中国版画史上反映建国初期特有的时代气质和审美追求的代表性作品,既在思想层面高度契合“情理”,又在表现层面出乎“意料之外”。因此,现今读来依然气息清新,别开生面,足以表现赵宗藻先生对版画艺术表现性的独到见地。他的实践是极具启示和开拓意义的。

这种“活性”映射出他对艺术格调的淬炼和升华。与其说赵先生一贯讲究作品表现形式的美感,不如说他所追求的是透过表象,表达出一份融通于立意、构思和形式间的熨帖之感,并最终达成对特定情境中的典型韵致或情绪的充分表达。这一追求与赵宗藻先生常年研习中国书画密不可分。多年来,他在深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同时,成功融入了富有思辨意味的东方美学观。因此,他的创作无论是表现时代生活还是寄情抒怀,都氤氲着简约、含蓄的传统审美韵致。这份典雅的韵致即是他的风格、内力和智性,始终贯彻其作品的立意和构思中。

这种“活性”还意味着他对创作信念的恪守。赵宗藻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版画家中的佼佼者,在创作道路上始终以“新兴木刻”精神为先导,将生活视为创作的重要源泉,更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放在心头,坚持以正面、积极的创作态度记录时代,真挚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人们以真、善、美的启迪和鼓舞。品读他的版画作品,恰如欣赏一首表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情而优美的叙事长诗。

浙江版画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进程,已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样板和缩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赵宗藻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生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独特的时代感和富有开拓性的风格是现代中国式版画的新突破。

浙江美术馆致力于浙江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脉络的梳理与研究。赵宗藻先生今秋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其版画作品218件和书法作品50件,丰富了浙江美术馆的馆藏,尤其是为完善浙江“两张两赵”版画专题收藏增添了浓墨重彩。今年正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浙江举办了“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八十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第19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和“重负与重觅——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之路1928——2011”等一系列大型版画活动,同时,又适逢赵宗藻先生80大寿,其中的关联深刻而切近。谨此,特将“八十凝望——赵宗藻艺术回顾展”作为“版画年”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并结集作品出版。

相关文章

  • 寻源求索——陈求之当代书法略论[图文]
    寻源求索——陈求之当代书法略论[图文]

    陈求之经过20世纪东西方诸多艺术思潮的不断交锋融汇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出繁荣而多元的面貌。作为最具有群众基础、影响最为广泛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历代书体的演变和名家碑帖的广泛流传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另一方面,传统汉字的书写在当下如何发展演变,也由于这份过于博大深厚的传统而显得举步维艰,可以说,当代书家所进行的种种创新尝试,或者很...

    125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寅:投身山水间 笔端现神韵[图文]
    王寅:投身山水间 笔端现神韵[图文]

    山水画家王寅:投身山水间笔端现神韵走进津门山水画家王寅的画室,墙上一幅幅气势磅礴、恢弘壮美的山水画让人顿感湖光山色扑面而来,年近七旬的王寅正在墙上绘制着最新的作品。和大部分画家伏案作画不同,王寅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墙上完成的,他说这样作画不仅有助于一气呵成,还能统观全局。王寅笔下的山水画气韵生动,充满阳刚之气,只有长期深入大自然、投身山水间的画家才能用灵巧的艺术笔墨创造出如此的精品。作画灵感...

    140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后现代崇高与中国当代水墨
    后现代崇高与中国当代水墨

    谷文达《远古的遐想》纸本水墨68×137cm1985.jpg在纽曼的艺术及其艺术理论中,崇高被当成了艺术的唯一存在价值,纽曼打破了以往艺术中所谓康德意义上的崇高与优美的对立统一关系,将崇高当成了当代艺术的唯一属性,这种崇高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它是利奥塔所说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崇高。利奥塔哲学是深受纽曼艺术影响的,利奥塔提出的“后现代崇高”概念,便...

    18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现代书法[图文]
    现代书法[图文]

    魏立刚魔块·蓝潭(现代书法)长篇文字全篇章法美,书体趋于自由性,其大小、行列、疏密的变化大,常空格留白,形成美的节奏,多见于书札。现代书法已经不是功用性,进入艺术领域,书体的形式感被加强了,向绘画方面靠近,注重浓、淡、干、湿的变化美,审美也趋向绘画,书法变得更加自由,强调个性的抒发。然而,当今的书法多草率,对单个字的传统训练往往缺少,抑或有强烈的个性抒发,但少深沉、多粗俗,或追...

    17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篆刻)朱培尔我一向反对篆刻家以自己篆刻方面的名气,来谋求“诗书画印”四绝的美名。因为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社会艺术分工日益精细,特别是当今各种艺术信息量的爆炸性增加,极大地拓宽了欣赏者选择的余地与回旋的范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当今传统艺术的参与者,达到清代诸大家“诗书画印”四绝之至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作为篆刻家,在纯化...

    11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传统教学与艺术创新[图文]
    传统教学与艺术创新[图文]

    汪诚一信143×228cm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国家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政策,在往苏联派遣美术留学生的同时,于1955年至1957年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在中央美院开办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培训班”。来北京前,马克西莫夫是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到北京后...

    24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孔祥东:艺术品的时誉[图文]
    孔祥东:艺术品的时誉[图文]

    胡公寿·老树又着花孔祥东(南京)作家、收藏家。江苏省作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孔祥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这就是时誉,任何时代都会产生时誉的人和物。问题是当今投资为主体的艺术品市场,追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目的是传之后世,指望升值。试论海上画派早期领袖胡公寿(1823-1886),现在没有一定美术史素养的人肯定不知其名,而同治光绪时的上海...

    13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目前收藏在都伯林大学的油画《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为画家达尼埃尔·麦克唐纳于1847年所绘。画面中夕阳正浓,一位裤腿挽起的中年农民坐在一堆马铃薯旁,眼睛死死盯着画面左前方,仿佛在追问:这外表好看的土豆里面怎么会腐烂呢?帅好1739年到1741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突然因某种原因短缺,形成饥荒,大约有240万爱尔兰人死亡。距这次灾难100年后,大约在1840年,爱尔兰人口为八百...

    6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美人图与海上痴人书家乐心龙[图文]
    美人图与海上痴人书家乐心龙[图文]

    萧海春作品《易安居士图》李荣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数年前,在沪上某小拍卖会预展上,友人拉我,暗指一幅人物画:好东西,估计没人识货。我细瞧是六尺整张人物画,精裱立轴,画中女子端坐出头高椅,鬓发后系,面目开相美且饱满,双眸含烟迷蒙带愁,点唇似辩欲诉,手持诗卷,身旁置线装书稿,衣着宽袍,线条纯中锋,勾勒精准、遒健、干净,淡着色;画者落小篆款:海春作,盖“萧海春”白文缪篆印;...

    3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

    10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清明上河图》的五大谜团:画中是春天还是秋天?[图文]
    《清明上河图》的五大谜团:画中是春天还是秋天?[图文]

    《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最近,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本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渠宝笈三编本”为张择端原作。但近年来在对画作的宣传中,因为“石渠宝笈三...

    13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齐白石在治印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看完其中的《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白石老人“苦白”印章去年暑天看“三百石印富翁&mdas...

    19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本报记者续鸿明实习记者李亦奕人物名片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1993年退休后赴美国从事讲学、举办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作品有:《晌午》、《渔村》、《出圈》、《纪念周总理》等。出版著作有:《杨先让木刻选集》、《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中国乡土艺术》、《徐悲鸿:艺术...

    193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吴大羽作品采韵布面油画尺寸53x38cm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家,虽然他们在美术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艺术道路,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吴大羽的学生,都曾经接受过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吴大羽是一位为中国现代...

    17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七探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七探

    可以确切的说,任何一位画家都是从临摹他人开始进入画坛的。看来临摹他人,或说临摹前辈画作对任何一位画家都是必要的。齐白石的绘画生涯中也临摹了许多其他画家的作品。那么临摹对于画家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说临摹大抵分为初学临摹和成为职业画家后临摹两类。它们的目的和意义显然也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学习,而且是技法性的学习;后者目的虽然也在于学习,但显然其目的并非局限在技法上,主要在于拓展自己技法,用某种风格丰富...

    130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